无人驾驶发展进程,无人驾驶数据如何管理?


原标题:无人驾驶发展进程,无人驾驶数据如何管理?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科技发达国家率先开始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例如,198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与陆军合作发起自主地面车辆(ALV)计划。
一些著名大学如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Vislab实验室等也先后加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工作中。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制的Navlab系列智能车辆具有一定代表性。
技术积累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初):
我国在无人驾驶汽车方面的研究起步稍晚,从20世纪80年代底才开始。
清华大学在国防科工委和国家863计划的资助下,从1988年开始研究开发THMR系列智能车。
国防科技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先后研制出基于视觉的CITAVT系列智能车辆,并于199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
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2010年):
为推进无人驾驶技术更快、更好地发展,DARPA于2004年至2007年共举办了3届DARPA无人驾驶挑战赛。这一时期的研究促使相关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
商业化尝试阶段(2010年~2020年):
众多汽车制造厂商相继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进行布局。
2013年起,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在量产商用车辆上逐渐普及。例如,2015年10月,特斯拉推出了半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这是第一个投入商用的自动驾驶技术。
2016年,通用汽车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创业公司Cruise Automation,正式进入无人驾驶领域。
2018新款奥迪A8是全球首款量产搭载L3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的车型。
以谷歌为代表的新技术力量和以Nutonomy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纷纷入局,多采用直接研发SAE Level 4+级别的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路线。
我国的汽车制造厂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2011年7月,一汽集团与国防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红旗HQ3无人驾驶汽车完成了286km的面向高速公路的全程无人驾驶试验;2015年4月,长安汽车发布智能化汽车“654战略”;2015年8月,宇通大型客车完成国内首次大型客车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试验;2016年4月,北汽集团展示了基于EU260打造的无人驾驶汽车;2018年5月,宇通客车宣布已具备面向高速结构化道路和园区开放通勤道路的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
以百度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也加入了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研究。
逐渐商业化阶段(2020年至今):
无人驾驶技术逐渐商业化,多个公司推出具备一定自动化水平的汽车,并有新的技术和算法不断引入,如深度学习、感知融合等。
例如,无人驾驶公司Waymo计划在特定地区落地自动驾驶打车业务。
各国也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放宽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产业发展。
产业上传感器融合趋势明显,高精度地图、定位、V2X等产业市场逐步发展;决策领域AI算法融合,不断提升终端计算能力需求,终端AI芯片产业进入加速期。
商业模式上,“提供服务”有望成为主流,无人驾驶整合汽车共享,将提升服务层次并构建交通共享网络。
无人驾驶数据管理
无人驾驶汽车的数据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任务,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数据管理策略:
数据收集:
无人驾驶汽车通过传感器(如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收集环境数据,包括道路状况、交通标志、障碍物、行人等。
这些数据被用于车辆的定位、导航、避障和决策等功能。
数据存储:
无人驾驶汽车需要高效、安全地存储大量的数据。这通常通过车载存储设备(如硬盘、固态硬盘等)实现。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通常采用冗余存储和加密技术。
数据传输:
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端或数据中心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这通常通过无线网络(如4G/5G、Wi-Fi等)实现。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常采用加密和认证技术。
数据处理和分析:
云端或数据中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优化无人驾驶算法。
这包括数据清洗、特征提取、模型训练等步骤。
通过深度学习等算法,无人驾驶系统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其驾驶行为。
数据隐私和安全:
无人驾驶汽车的数据管理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隐私和安全法规。
这包括保护乘客和行人的隐私、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等。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通常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审计等技术。
数据共享和合作:
无人驾驶汽车的数据管理还需要考虑数据共享和合作的问题。
通过与其他汽车制造商、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的合作,可以共享数据资源、加速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无人驾驶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逐渐商业化。同时,无人驾驶汽车的数据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数据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分析以及隐私和安全等多个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无人驾驶有望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安全、便捷的体验。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