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排序的解决方案


原标题:电源排序的解决方案
电源排序的解决方案及元器件选型分析
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电源排序是确保复杂电路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提升,FPGA、DSP、微控制器等器件对多电源轨的时序控制要求愈发严格。错误的电源启动或关闭顺序可能导致闩锁效应、总线争用、浪涌电流过大甚至器件永久性损坏。本文将系统梳理电源排序的核心需求、技术方案及元器件选型策略,为工程师提供可落地的设计参考。
一、电源排序的核心需求与挑战
1.1 闩锁效应与总线争用的风险
在数字MOS器件中,若输入电压在电源之前上升,可能导致晶体管状态不确定。例如,当FPGA的I/O电压先于内核电压上电时,未受控的信号可能触发寄生PNPN结构(如SCR),导致电流失控和局部过热。Xilinx Spartan-3A FPGA的数据手册明确要求内核电压(VCCINT)需优先于I/O电压(VCCIO)上电,否则可能引发闩锁。此外,总线争用现象在多电源轨并行启动时尤为突出,可能造成信号毛刺或压降异常。
1.2 浪涌电流控制的必要性
限流电源供电的应用中,多电源轨同时启动可能产生瞬态过载。例如,在通信基站中,若DSP内核、I/O和存储器电源未分时启动,总浪涌电流可能超过电源模块的峰值负载能力,导致保护电路触发或电源效率下降。通过合理的电源排序,可错开浪涌电流峰值,提升系统稳定性。
1.3 现代系统的复杂时序要求
不同器件对电源排序的时序精度要求差异显著。FPGA供应商(如Xilinx、Altera)通常要求内核电压上电至90%终值后,I/O电压方可启动;而某些DSP可能要求内核与I/O电压同时上电,但需控制斜坡速率。此外,断电顺序通常需为上电序列的逆序,以确保电荷完全释放。例如,MAX16046系列排序芯片可支持12路电源的自定义时序控制,满足复杂需求。
二、电源排序技术方案对比
2.1 PGOOD级联方案:低成本但可靠性受限
原理:将前一级电源的PGOOD(电源良好)信号连接至下一级电源的EN(使能)引脚,实现菊花链式启动。例如,TI TPS62085降压稳压器可通过PGOOD输出驱动下一级EN输入,形成两级电源排序。
优势:无需额外控制电路,成本极低。
局限:
时序精度差:PGOOD信号的延迟时间受温度和负载影响显著,典型X5R电容在-55°C至+85°C温度范围内容差达±15%。
断电控制缺失:PGOOD信号仅反映上电状态,无法控制关断顺序。
灵活性低:难以实现多级延迟或条件触发(如需A、B电源均就绪后启动C电源)。
适用场景:简单电路或对时序要求不高的低成本应用。
2.2 复位IC方案:上电监控但断电无序
原理:采用多通道复位IC(如MAX16126)监控电源轨电压,待前一级电压稳定至终值的3%以内后,通过内部延迟电路释放下一级EN信号。
优势:
上电监控可靠:复位IC可严格检测电压门限,避免未稳压状态下的误启动。
延迟可编程:通过EEPROM或外部电容配置延迟时间,适应不同需求。
局限:
断电无序:复位IC通常仅监控上电过程,断电时序需依赖其他电路实现。
成本较高:多通道复位IC价格约为分立方案的2-3倍。
适用场景:需严格上电监控但断电要求不高的中端应用。
2.3 模拟排序器方案:灵活但调试复杂
原理:采用模拟排序器(如LTC2924)实现上电/断电序列的逆转或混合控制。通过内部定时器控制EN信号的输出时序,并支持级联扩展。
优势:
时序精确:支持固定和可调延迟,典型精度为±1%。
双向控制:可同时实现上电和断电排序,且断电序列可配置为上电序列的逆序。
扩展性强:支持多级级联,满足复杂系统需求。
局限:
调试复杂:需精确配置电阻和电容值,且时序受温度影响。
成本较高:LTC2924单价约为分立方案的5倍。
适用场景:需高精度双向排序的中高端应用。
2.4 数字系统健康监视器方案:全功能但成本高昂
原理:采用支持PMBus/I2C协议的数字监视器(如UCD90120A),通过GUI配置电源斜坡速率、延迟时间、序列相关性等参数,并支持电压和电流监控。
优势:
全功能控制:可编程上电/断电序列、斜坡速率、裕量调节等。
故障记录:支持非易失性存储故障事件,便于事后分析。
远程管理:通过PMBus接口实现远程监控和配置。
局限:
成本极高:UCD90120A单价约为分立方案的10倍以上。
设计复杂:需配套PMBus主控和软件支持。
适用场景: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极高的高端应用(如服务器、通信基站)。
三、元器件选型策略与推荐型号
3.1 电源排序核心元器件
3.1.1 复位IC:MAX16126
功能:四通道复位IC,支持上电监控和延迟释放。
优势:
宽电压范围:支持1.8V至5.5V输入,兼容多种电源轨。
可编程延迟:通过外部电容配置延迟时间,典型范围为1ms至10s。
低功耗:待机电流仅为10μA。
应用场景:需严格上电监控的中端系统(如工业控制器)。
3.1.2 模拟排序器:LTC2924
功能:四通道电源排序器,支持上电/断电序列控制。
优势:
高精度时序:支持±1%的延迟精度,且温度系数低。
双向控制:可配置为上电序列的逆序断电。
级联扩展:支持多级级联,满足复杂需求。
应用场景:需高精度双向排序的中高端系统(如医疗设备)。
3.1.3 数字监视器:UCD90120A
功能:12通道数字电源监视器,支持PMBus协议。
优势:
全功能编程:支持上电/断电序列、斜坡速率、裕量调节等。
故障记录:支持非易失性存储故障事件。
远程管理:通过PMBus接口实现远程监控。
应用场景: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极高的高端系统(如服务器)。
3.2 辅助元器件选型
3.2.1 电阻与电容
电阻:需选择精度高、温度系数低的型号(如0.1%精度、±5ppm/°C)。
电容:需选择低ESR、高稳定性的型号(如X7R或X5R陶瓷电容)。
作用:精确配置延迟时间和滤波效果,提升系统稳定性。
3.2.2 二极管与MOSFET
二极管:需选择快速开关、低正向压降的型号(如肖特基二极管)。
MOSFET:需选择低导通电阻、高电流能力的型号(如逻辑电平N沟道MOSFET)。
作用:实现信号隔离和电源切换,提升系统效率。
四、设计案例与优化策略
4.1 案例一:FPGA电源排序设计
需求:Xilinx Virtex-7 FPGA需内核电压(VCCINT)优先于I/O电压(VCCIO)上电,且断电顺序相反。
方案:
采用LTC2924模拟排序器,配置上电序列为VCCINT→VCCIO,断电序列为VCCIO→VCCINT。
通过级联扩展实现多电源轨控制,并配置延迟时间以确保时序稳定。
效果:满足FPGA时序要求,避免闩锁效应和浪涌电流。
4.2 案例二:DSP电源排序设计
需求:TI C6000系列DSP需内核电压(CVDD)与I/O电压(DVDD)同时上电,但需控制斜坡速率。
方案:
采用UCD90120A数字监视器,通过PMBus配置CVDD和DVDD的斜坡速率为10ms/V。
配置上电序列为CVDD与DVDD并行启动,断电序列为逆序。
效果:满足DSP时序要求,提升系统稳定性。
4.3 优化策略:分立与集成方案的平衡
低成本方案:采用PGOOD级联+复位IC,满足基本时序要求。
中端方案:采用模拟排序器,兼顾精度与成本。
高端方案:采用数字监视器,实现全功能控制。
原则:根据系统复杂度、时序精度和成本预算选择最优方案。
五、总结与展望
电源排序是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方案和元器件选型需综合考虑时序精度、成本、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通过合理选择复位IC、模拟排序器或数字监视器,并配套高精度电阻、电容和MOSFET,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未来,随着PMBus协议的普及和数字电源管理技术的发展,电源排序方案将更加智能化和集成化,为工程师提供更高效的设计工具。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