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卖盘信息
BOM询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资讯 >业界动态 > 无人接驳车发展现状:表现平淡,初创企业在寻出路

无人接驳车发展现状:表现平淡,初创企业在寻出路

来源: 中电网
2021-03-29
类别:业界动态
eye 53
文章创建人 拍明

原标题:无人接驳车发展现状:表现平淡,初创企业在寻出路

  无人接驳车发展趋缓

  从初创企业、Tier1、到车企,不少企业在尝试L4技术开发和测试时,都会推出一款无人接驳车,用于验证自家自动驾驶方案的可靠性。譬如驭势、百度、博世、大陆、东风、宇通等。

  其中最早投入无人接驳车市场的Navya和EasyMile,市场表现平淡。

  2017-2020年Autonom Shuttle销量(辆)

  事实上,L2+乘用车的智能传感器配置发展速度惊人,百度等供应商将L4技术降维应用到L2+市场。处于L4级的无人接驳车在过去一两年发展缓慢,虽然有新公司不断加入,但是发展势头明显不如ADAS市场和专用车自动驾驶市场(如农业、矿场和港口无人驾驶)。

  在传感器配置上,无人接驳车也明显落后于最前沿的乘用车了。

  例如:Navya无人接驳车Autonom Shuttle Evo,采用激光雷达+前/后视摄像头的方案,实现直行、转弯、掉头通过路口及自主绕障避障、固定站点停车等L4级自动驾驶能力,同时支持后台远程控制。

  Navya Autonom Shuttle Evo 传感器布局

  百度无人接驳车阿波龙,则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前/后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方案,自主完成驶出泊车位、跟车、避障、转弯、调头、站点停靠等一系列行车能力。

  百度Apollo传感器布局

  国内无人接驳车市场比国外活跃

  无人接驳车的落地场景,主要为公园、景区、校园、科技园、工业园、示范区等封闭/半封闭,或较为简单的混合交通环境。这类场景的车辆与行人相对较少,车辆行驶速度相对较低,是自动驾驶快速落地且商业化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中国无人接驳车市场明显比国外活跃。无人接驳车落地场景最多的公司是百度,其从2018年至今,与金龙联手打造的“阿波龙”已落地中国28个城市35个园区。除此之外,青飞智能、文远知行、轻舟智航等自动驾驶创企,以及厦门金龙、郑州宇通等主机厂正在积极切入。

  中国无人接驳车落地场景布局(部分)

Navya:2025年全球无人接驳车销量将达1.26万辆

  虽然无人接驳车市场发展趋缓,但毕竟代表了无人驾驶的一个典型场景,仍然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加入。根据Navya在2021年1月的《投资者介绍》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全球无人接驳车销量将达到1.26万辆,市场价值17亿欧元。

  无人接驳车销量趋势预测/辆

  也就是说,市场早晚会起来,就看谁能熬过困难时期。目前无人接驳车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试图找到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下面我们总结了其中的两种出路。

  出路之一:与主机厂/Tier1形成合作阵营,实现优势互补

  无人接驳车参与者,既有自动驾驶创企,亦有主机厂(客车、乘用车)、Tier1,各具优势:

  自动驾驶创企依靠自身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全栈布局能力,通过前装合作或者后装改装的方式向社会提供L4级无人接驳车。

  部分主机厂通过自身在整车方面的制造能力,对自动驾驶软件、算法、传感器等进行前装集成,直接切入执行层。

  Tier1的软硬件布局和系统集成能力不可小觑。

  三方的抱团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

  2021年3月,美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Voyage被通用Cruise收购。Voyage的当前业务是在退休人群社区开展自动驾驶运营,双方达成合作后,可将Cruise的工程和软件能力与Voyage在退休社区的部署相结合,推出拳头产品。

  部分无人接驳车参与者竞争模式

  出路之二:场景拓展,扩大技术服务能力

  在技术方案上,无人接驳车与无人物流车、无人出租车有共通之处,切入不同场景的门槛相对较低。

  最初从事无人接驳车的法国Navya公司,在2018年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Autonom Cab。

  文远知行,在完成无人出租车的布局之后,先后入局无人公交和无人物流。

  2021年初文远知行与宇通联手打造自动驾驶微循环小巴Mini Robobus,并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启“两岛一线”的常态化测试。该小巴后续将拓展到郑州、武汉等城市开启常态化测试,并于2021年内实现商用。文远知行的Mini Robobus针对城市开放道路设计,试图逐渐打破园区场景限定,与RoboTaxi的界限逐渐模糊。

  2021年3月,文远知行收购牧月科技。除了两家公司在背景上颇有渊源之外,在业务上亦有望实现联合。主打无人物流车的牧月科技,有望助力文远知行实现在无人物流领域的拓展。

  除了上述两个出路外,必然有出路三、出路四……,在商业模式尚不明晰的背景下,无人接驳车企业的扩张、合作、购并等将不断上演。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