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开关瞬态保护设计方案


电源开关瞬态保护设计方案概述
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电源开关的瞬态保护是确保设备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以及符合电磁兼容性(EMC)要求的关键环节。电源开关瞬态现象通常指的是电压或电流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的现象,例如电源开机/关机、负载突变、雷击、静电放电(ESD)以及感性负载切换等。这些瞬态事件可能导致过电压、过电流,甚至产生振荡,从而损坏敏感的电子元器件。因此,设计有效的瞬态保护电路至关重要。
一、瞬态现象的来源与危害
瞬态现象的来源多种多样,理解其产生的机理是设计保护方案的基础。
电源开/关机瞬态: 电源上电时,电容充电会产生浪涌电流;关电时,感性元件的能量释放可能产生反向电压尖峰。
感性负载切换: 电机、继电器、变压器等感性负载在通断电时,由于电感中储存的能量,会产生较大的反电动势,形成电压尖峰。
雷击: 雷电感应或直接击中会产生巨大的浪涌电流和电压,对设备造成毁灭性打击。
静电放电(ESD): 人体或带电设备上的静电荷通过接触或放电,会产生高电压、低能量的瞬态电流,对集成电路(IC)尤其是CMOS器件造成永久性损伤。
电气快速瞬变(EFT): 继电器、开关、接触器等感性负载的快速开关动作会在电源线和数据线上感应出高频电压瞬变,表现为一系列高压窄脉冲串。
线路阻抗不匹配: 信号传输线与负载阻抗不匹配时,信号反射也会产生瞬态电压。
这些瞬态现象的危害不容小觑。轻则导致系统误动作、数据丢失,重则引起元器件击穿、烧毁,甚至火灾。对于电源开关而言,其本身作为电路的控制核心,更是容易受到瞬态的冲击,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二、瞬态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电源开关瞬态保护的设计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吸收(Absorption): 将瞬态能量转换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掉,以降低电压或电流幅值。
分流(Shunting): 提供一个低阻抗通路,将过量的瞬态电流或电压从敏感器件分流到安全区域。
隔离(Isolation): 通过变压器、光耦等方式将不同电路区域隔离开,防止瞬态能量从一个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
滤波(Filtering): 使用电容、电感、磁珠等元件滤除高频噪声和尖峰。
箝位(Clamping): 将瞬态电压箝位在器件安全工作电压范围内。
基于这些原则,可以采用多种保护策略,通常是多种策略的组合应用,形成多级保护。
源端保护: 在电源入口处设置保护,拦截来自外部的瞬态。
线路保护: 在电源线路上加入保护元件,防止瞬态沿线路传播。
负载端保护: 在敏感负载或电源开关自身附近设置保护,防止瞬态直接作用于器件。
三、常用瞬态保护元器件及其选型
以下是电源开关瞬态保护中常用的元器件类型,以及对其作用、选型考虑和典型型号的介绍。
1. 压敏电阻(Varistor,VDR)
作用: 压敏电阻是一种电压依赖型的非线性电阻。在正常工作电压下,其电阻值很高,接近开路;当电压超过其标称的钳位电压时,电阻值迅速下降,形成低阻抗通路,将过电压箝位在安全水平,并吸收瞬态电流。它主要用于吸收雷击和电源浪涌等高能量瞬态。
选型考虑:
最大连续工作电压(VMCOV): 必须大于电路的正常峰值工作电压,以避免误动作。
钳位电压(VCL): 在规定的冲击电流下,压敏电阻两端的电压,应小于被保护器件的耐受电压。
最大吸收能量(E): 表示压敏电阻能承受的最大瞬态能量,应根据可能出现的浪涌能量大小来选择。
峰值浪涌电流(IPK): 在规定的波形下,压敏电阻能承受的最大浪涌电流。
响应时间: 一般为纳秒级,能够快速响应瞬态。
寄生电容: 高频应用中需要考虑其寄生电容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典型型号举例:
小型浪涌保护: 某些SMAJ系列(如Littelfuse SMAJ5.0A)可能在特定电源瞬态下用作次级保护,但主要用作TVS。对于通用交流/直流电源浪涌,通常选择直径较大的圆片型压敏电阻。
通用交流电源保护: Littelfuse VDR系列(例如:VDR14V300K,表示直径14mm,电压300V)、EPCOS/TDK SIOV系列(例如:SIOV-S20K275,表示直径20mm,电压275V)。这些压敏电阻通常用于电源入口,吸收雷击或大的开关浪涌。
直流电源保护: 对于较低电压的直流系统,可选择低电压压敏电阻,如 Littelfuse ML系列或EPCOS/TDK CeraDiodes系列,但其能量吸收能力通常不如大尺寸盘式压敏电阻。
选择原因: 压敏电阻具有出色的能量吸收能力和快速响应速度,成本相对较低,是应对高能量瞬态(如雷击和电源浪涌)的首选器件。其非线性特性使其在正常电压下对电路影响极小。
2. 瞬态抑制二极管(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 TVS)
作用: TVS二极管是一种高可靠性的瞬态过压保护器件,利用PN结的雪崩击穿效应将电压钳位在设定值。它在反向截止状态下具有很高的阻抗,当两端电压超过击穿电压时,迅速导通并吸收浪涌电流,将电压箝位在安全水平。TVS二极管的响应时间比压敏电阻更快(皮秒级),且钳位精度更高、漏电流更小,主要用于保护敏感的集成电路和数据线。
选型考虑:
反向截止电压(VRWM): 应大于或等于电路的最高正常工作电压。
击穿电压(VBR): 在规定的测试电流下,TVS二极管开始导通的电压。
最大箝位电压(VCL): 在规定的峰值脉冲电流(IPP)下,TVS两端的最大电压,必须小于被保护器件的最大耐压。
峰值脉冲功率(PPP): TVS二极管在规定脉冲持续时间内能吸收的最大瞬态功率。
响应时间: 极快,一般为皮秒级。
方向性: 分为单向和双向TVS。电源保护通常选用双向TVS,而单向TVS用于直流电源线或具有明确极性的信号线。
寄生电容: 对于高频信号线,需要选择低电容TVS,以避免信号失真。
典型型号举例:
单向TVS: SMAJ系列(如:SMAJ18A,适用于18V单向保护)、SMBJ系列(如:SMBJ24A,适用于24V单向保护)。
双向TVS: SMAJ系列(如:SMAJ18CA,适用于±18V双向保护)、SMBJ系列(如:SMBJ24CA,适用于±24V双向保护)、SMCJ系列(如:SMCJ36CA,功率更大,适用于更高能量的瞬态)。
高功率TVS: 1.5KE系列、SA系列等,用于吸收更高能量的浪涌。
选择原因: TVS二极管具有极快的响应速度和精确的钳位能力,非常适合保护对电压尖峰敏感的集成电路和电源开关控制芯片。其低漏电流特性也使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对电路影响极小。
3. 气体放电管(Gas Discharge Tube, GDT)
作用: 气体放电管是一种在惰性气体中封装的间隙放电元件。当两端电压达到其击穿电压时,气体被电离形成导电通道,将浪涌电流迅速分流,从而保护后端电路。GDT具有极高的绝缘电阻(兆欧级)和非常大的浪涌电流承受能力,通常用于电源入口的第一级粗保护,吸收大能量的雷击浪涌。
选型考虑:
直流击穿电压(Vsdc): GDT开始放电的直流电压,应高于电路正常工作电压的峰值。
冲击击穿电压: 在特定浪涌波形下GDT开始放电的电压,通常高于直流击穿电压。
最大浪涌电流(Isur): GDT能承受的最大脉冲电流。
绝缘电阻: 正常工作时,GDT的绝缘电阻应非常高,避免漏电。
电容: 极低,对信号影响小。
续流: GDT一旦被击穿导通,如果电源电流足够大,可能会出现续流现象,需要外部电路(如保险丝)配合切断。
典型型号举例:
爱普科斯/TDK (EPCOS/TDK): Arrester系列(如:B88069X3340S102,表示两极放电管,直流击穿电压230V,浪涌电流10kA)。
Bourns: 20xx系列(如:2031-23-SM,适用于230V直流击穿,高浪涌能力)。
选择原因: GDT的突出优势在于其超强的浪涌电流承受能力和极低的寄生电容。它作为电源入口的第一级保护,能够有效吸收来自外部的大能量雷击或电源浪涌,为后续的精细保护提供屏障。
4. 自恢复保险丝(Resettable Fuse / Polymeric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PPTC)
作用: PPTC是一种由特殊聚合物和导电颗粒混合而成的热敏电阻,在常温下电阻很低。当电路电流超过设定值时,PPTC内部温度升高,导致聚合物膨胀,导电颗粒分离,电阻值迅速增大(呈指数级增长),从而限制电流,达到保护作用。当故障排除,温度降低后,PPTC电阻又恢复到低阻状态,实现自动恢复。
选型考虑:
维持电流(Ihold): 在25℃下,PPTC在不跳闸的情况下能持续通过的最大电流,应大于电路的正常最大工作电流。
跳闸电流(Itrip): 在25℃下,PPTC在规定时间内跳闸的最小电流。
最大电压(Vmax): PPTC能承受的最大电压。
最大电流(Imax): PPTC在跳闸状态下能承受的最大故障电流。
动作时间: 达到高阻状态所需的时间。
电阻值: 初始电阻和跳闸后的电阻。
典型型号举例:
Bourns: MF-SM系列(表面贴装)、MF-R系列(径向引线)。例如:MF-R050 (0.5A 维持电流)。
Littelfuse: PolySwitch系列(如:RUEF185,1.85A 维持电流)。
选择原因: 自恢复保险丝提供过流保护,尤其适合那些需要自动恢复功能的场合,避免了传统一次性保险丝更换的麻烦。它能够有效防止过电流对电源开关及其他元器件造成的损害。
5. 电感和磁珠(Inductor & Ferrite Bead)
作用:
电感: 电感对高频信号呈现高阻抗,对直流和低频信号呈现低阻抗。在电源线上串联电感可以滤除高频噪声和尖峰,抑制瞬态电流的上升速率。
磁珠: 磁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电感,它在高频下损耗大,能够将高频噪声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掉,在电源和信号线中广泛用于抑制EMI/RFI噪声。
选型考虑:
电感值(对于电感): 根据需要抑制的频率范围和阻抗要求选择。
阻抗特性(对于磁珠): 在目标频率下的阻抗值。
额定电流: 能够承受的最大直流电流。
直流电阻(DCR): 尽可能小,以减少损耗和电压降。
饱和电流: 电流超过饱和电流时,电感值会下降。
典型型号举例:
电感: Coilcraft、Murata、TDK等品牌的功率电感系列。
磁珠: Murata BLM系列(如:BLM18KG221SN1D,0603尺寸,220欧姆@100MHz)、TDK MMZ系列。
选择原因: 电感和磁珠通过对高频噪声的抑制和滤波,能够有效平滑电源波形,减少瞬态尖峰,为电源开关提供更“干净”的工作环境。它们是EMC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件。
6. 电容(Capacitor)
作用: 电容在电路中主要起到滤波、旁路、储能和瞬态能量吸收的作用。在电源输入端并联大容量电解电容和高频陶瓷电容,可以吸收电源线上的电压尖峰,平滑电压波动,并提供瞬态电流。
电解电容: 容量大,用于滤除低频纹波和提供瞬态大电流。
陶瓷电容: 寄生电感小,高频特性好,用于滤除高频噪声和尖峰。
选型考虑:
容量: 根据滤波需求和瞬态吸收能力来确定。
耐压: 必须高于电路的最高工作电压。
ESR(等效串联电阻)和ESL(等效串联电感): 越低越好,尤其对于高频滤波和瞬态响应。
温度特性: 不同类型电容的容量和ESR随温度变化不同。
尺寸和封装: 匹配PCB空间要求。
典型型号举例:
电解电容: Rubycon、Nichicon、Panasonic等品牌的铝电解电容(如:NCC KXM系列、Panasonic FC系列)。
陶瓷电容: Murata、TDK、Samsung Electro-Mechanics等品牌的MLCC(多层陶瓷电容),如X7R、X5R材质(例如:Murata GRM系列,0.1uF/50V X7R)。
选择原因: 电容是最基本的电源滤波和旁路元件。通过合理配置不同容量和材质的电容,可以有效地抑制电源线上的电压瞬态,为电源开关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四、电源开关瞬态保护的集成方案与多级保护
在实际设计中,往往不会只使用单一的保护元件,而是采用多级保护和集成保护方案。
1. 多级保护
多级保护是指在瞬态能量进入电路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类型的保护器件进行分级防护。典型的多级保护方案可能包括:
第一级(粗保护): 通常放置在电源入口处,使用气体放电管(GDT)或大功率压敏电阻(MOV)来吸收大能量的雷击或浪涌。这些器件能够承受数千安培的电流和数千伏的电压,将瞬态电压箝位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其响应时间可能较长。
第二级(中等保护): 放置在第一级之后,使用中功率的压敏电阻(MOV)或瞬态抑制二极管(TVS)来吸收残余的瞬态能量。这些器件的钳位电压更低,响应速度更快,能够进一步降低瞬态电压,使其达到下游敏感器件的耐受范围。
第三级(精细保护): 放置在靠近敏感器件或电源开关芯片的位置,主要使用TVS二极管、MLCC或自恢复保险丝。这些器件具有极快的响应速度和精确的钳位能力,能够抑制由第二级漏过的较小能量瞬态,或由线路中感应产生的瞬态,为敏感芯片提供最终的保护。
这种多级保护策略遵循“能量分级吸收,电压逐级钳位”的原则,确保无论瞬态能量大小,都能得到有效抑制。
2. 集成保护方案
除了分立元器件,市场上也存在一些集成的瞬态保护方案,例如:
集成浪涌保护模块: 一些厂商提供集成了MOV、GDT、TVS甚至保险丝的模块,简化了设计和PCB布局。
电源管理IC内置保护: 许多现代电源管理IC内部已经集成了过压、过流、过温保护功能,为电源开关本身提供了基本的瞬态保护。
ESD保护阵列: 对于多引脚的信号线或数据线,可以使用集成的ESD保护阵列(如TVS Array),它将多个TVS二极管集成在一个封装内,节省空间并简化布线。
五、设计考量与注意事项
在进行电源开关瞬态保护设计时,除了元器件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瞬态波形和能量分析: 了解可能出现的瞬态电压波形、电流幅值、持续时间以及能量大小是设计保护方案的基础。这通常需要参考相关的EMC标准(如IEC 61000-4-2 ESD、IEC 61000-4-4 EFT、IEC 61000-4-5 Surge)。
被保护器件的耐受能力: 明确电源开关芯片以及下游关键元器件的最大允许工作电压、电流和能量,这是选择保护器件钳位电压和能量吸收能力的重要依据。
电路拓扑结构: 不同的电源开关电路(如Buck、Boost、LDO等)对瞬态的敏感度不同,其保护方案也应有所侧重。例如,开关电源的电感和开关管更容易受到反电动势的冲击。
PCB布局: 良好的PCB布局对瞬态保护效果至关重要。
短路径原则: 保护器件应尽可能靠近被保护电路的入口,并确保瞬态电流通路尽量短,以减小寄生电感和电阻。
地平面: 提供低阻抗、大面积的地平面,是瞬态电流有效分流的关键。
差分走线: 对于敏感信号线,采用差分走线可以提高共模噪声抑制能力。
隔离: 敏感电路区域与噪声源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或采用屏蔽。
散热: 压敏电阻和TVS在吸收瞬态能量时会发热,需要考虑散热问题,尤其是在高重复率瞬态事件或高能量瞬态下。
可靠性与寿命: 保护器件的寿命和可靠性也是重要考量。例如,压敏电阻在多次吸收大能量浪涌后性能可能会下降。
成本: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寻求成本效益最优的解决方案。
测试与验证: 设计完成后,必须通过严格的瞬态测试(如浪涌发生器、ESD枪等)来验证保护方案的有效性。
六、电源开关模块的具体应用举例
以一个典型的DC-DC电源模块为例,其瞬态保护设计可能包括:
输入端:
并联大容量电解电容和高频陶瓷电容,用于滤波和吸收输入端的电压波动。
串联一个自恢复保险丝,提供过流保护。
并联一个高功率TVS二极管或压敏电阻,吸收来自外部电源线的浪涌和尖峰。对于车载电源等环境,可能需要更高等级的浪涌保护。
串联一个共模电感或磁珠,抑制共模噪声。
DC-DC芯片附近:
在芯片的电源引脚处放置小容量、低ESR的陶瓷电容,进行高频旁路,吸收开关噪声。
在易受瞬态冲击的控制或反馈引脚上,可以考虑并联小功率TVS二极管进行精细保护。
输出端:
并联输出滤波电容,平滑输出电压。
在负载突变时,输出端可能会产生电压跌落或尖峰,适当的输出电容和瞬态抑制器件(如TVS)可以改善响应。
开关管(MOSFET/IGBT)保护:
在开关管的漏源极(或集射极)并联RC缓冲电路(Snubber),用于吸收开关瞬态过电压,降低dv/dt和di/dt,减少开关损耗和EMI。
对于高压大电流应用,还可能需要并联TVS二极管或瞬态电压钳位电路。
七、总结
电源开关瞬态保护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工程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瞬态源、被保护器件特性、元器件选型、电路拓扑以及PCB布局等多个方面。通过采用多级保护策略,合理选择和配置压敏电阻、TVS二极管、气体放电管、自恢复保险丝、电感、磁珠和电容等关键元器件,并结合精心的PCB布局,可以有效地抑制各种瞬态现象,从而显著提高电源开关乃至整个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持续的仿真、测试与验证是确保保护方案成功的关键步骤。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