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m32f103制作的45点三菱PLC图纸资料(原理图+PCB+元件清单)


原标题:基于stm32f103制作的45点三菱PLC图纸资料(原理图+PCB+元件清单)
一、项目概述
1.1 设计背景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要控制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线的逻辑控制。本项目基于STM32F103系列微控制器设计一款45点I/O的PLC,旨在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兼容三菱FX系列PLC的功能及接口规范。
1.2 系统特点
主控芯片:STM32F103RCT6
采用32位ARM Cortex-M3内核,具有高性能和丰富的外设接口。I/O设计:45点
包括24路数字输入、18路数字输出以及3路模拟输入。通信接口:RS485和USB
支持Modbus RTU协议,便于与上位机通信和程序下载。扩展能力:外接EEPROM和RTC模块
支持长时间数据存储和实时时钟功能。
二、主控芯片及其设计作用
2.1 STM32F103系列芯片介绍
型号:STM32F103RCT6
内核: ARM Cortex-M3
主频: 72 MHz
存储: 256 KB Flash,48 KB SRAM
接口: USART、SPI、I2C、CAN等多种通信接口
工作电压: 2.0V–3.6V
2.2 在设计中的作用
STM32F103RCT6是本系统的核心处理器,具体作用包括:
逻辑控制处理:
负责处理PLC的输入逻辑与输出控制,通过编程实现用户逻辑。通信接口管理:
提供RS485接口,实现Modbus RTU协议通信;USB接口用于程序下载和调试。信号采集与处理:
利用其内置ADC(12位精度)模块,完成模拟信号的采样和处理。扩展设备管理:
控制外接EEPROM模块用于用户数据存储,RTC模块提供时间管理功能。
三、硬件设计详解
3.1 系统框架
本PLC系统由以下模块组成:
主控单元: STM32F103RCT6
电源管理单元: 提供3.3V稳压输出,保证芯片和外设的正常工作。
I/O接口: 24路数字输入、18路数字输出,以及3路模拟输入。
通信模块: RS485和USB接口。
存储模块: 采用AT24C256 EEPROM存储器。
时钟模块: 采用DS3231 RTC芯片。
3.2 电路原理设计
(1)主控单元电路
MCU供电设计:
STM32F103由3.3V供电,配备电容滤波电路以稳定供电。复位电路:
使用简单的RC复位电路,确保上电后MCU正确初始化。晶振电路:
外接8 MHz晶振,用于提供主时钟输入,同时保证内部PLL产生72 MHz主频。
(2)I/O接口设计
数字输入:
输入端加入光耦隔离电路(如PC817),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数字输出:
输出端使用NPN三极管(如2N2222)或MOSFET(如IRF540),控制外部负载。模拟输入:
利用STM32的ADC模块采集模拟信号,输入端加分压电阻和滤波电容。
(3)通信模块
RS485通信:
采用MAX485芯片,与STM32的USART接口连接,实现差分信号通信。USB接口:
利用STM32内置的USB功能模块,实现数据传输和程序下载。
(4)扩展模块
EEPROM模块:
使用I2C协议连接AT24C256存储器,记录系统运行参数和用户数据。RTC模块:
采用DS3231芯片,通过I2C协议实现时钟数据获取。
四、PCB设计
4.1 PCB布局与布线原则
分区布局:
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布置,减少相互干扰。
高速信号线(如RS485)优先布置,保证信号完整性。
电源布线:
采用大面积地平面,降低电源噪声。
为STM32和关键芯片设计旁路电容,减少电源纹波。
关键器件布线:
主控芯片靠近中部,保证外围电路布线短而合理。
通信接口的布线尽量直线,避免信号反射。
4.2 层数设计
采用两层板设计:
顶层: 元件布置及主要信号布线。
底层: 地平面及部分电源布线。
五、元件清单(BOM)
5.1 主控部分
STM32F103RCT6: 1个
5.2 I/O接口部分
PC817光耦: 24个(数字输入隔离)
IRF540 MOSFET: 18个(数字输出驱动)
分压电阻: 若干(模拟输入)
5.3 通信模块
MAX485芯片: 1个
USB插座: 1个
5.4 扩展模块
AT24C256 EEPROM: 1个
DS3231 RTC模块: 1个
5.5 电源部分
AMS1117-3.3稳压芯片: 1个
滤波电容: 若干
六、软件设计思路
逻辑程序设计:
利用STM32的GPIO接口实现输入逻辑处理和输出控制。通信协议实现:
配置USART接口,支持Modbus RTU协议。数据存储与时钟管理:
编写I2C驱动程序,与EEPROM和RTC模块通信。
七、总结
基于STM32F103的45点三菱PLC设计具有硬件简单、成本低、功能强的特点,能够满足工业自动化控制的需求。通过详细的硬件电路设计与优化的软件开发,整个系统可以稳定高效运行,为工业现场提供可靠的逻辑控制方案。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