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大脑——控制系统概述


原标题:机器人的大脑——控制系统概述
机器人的大脑——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部分,它负责接收传感器信号、处理信息、做出决策并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行为。以下是对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详细概述:
一、定义与功能
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它通过接收传感器信号,对机器人的运动和行为进行精确控制,以实现预定的任务和目标。
二、主要组成部分
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调度指挥中心机构,负责处理传感器信号、执行控制算法并生成控制指令。
传感器接口:用于连接各种传感器,如位置传感器、视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以获取机器人工作环境和自身状态的信息。
示教盒:用于示教机器人的工作轨迹和参数设定,以及所有人机交互操作。它拥有自己独立的CPU以及存储单元,与主计算机之间以串行通信方式实现信息交互。
操作面板:由各种操作按键、状态指示灯构成,用于完成基本功能操作。
存储单元:如硬盘和软盘,用于存储机器人工作程序和其他相关数据。
数字和模拟量输入输出:用于各种状态和控制命令的输入或输出。
通信接口:实现机器人和其他设备的信息交换,包括串行接口、并行接口、Ethernet接口和Fieldbus接口等。
三、主要功能要求
记忆功能:存储作业顺序、运动路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和与生产工艺有关的信息。
示教功能:包括离线编程和在线示教两种方式。在线示教又包括示教盒示教和导引示教两种形式。
传感器接口功能:能够接收并处理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号,如位置、视觉、触觉和力觉等。
位置伺服功能:实现机器人多轴联动、运动控制、速度和加速度控制以及动态补偿等。
故障诊断与安全保护功能:运行时系统状态监视、故障状态下的安全保护和故障自诊断。
四、主要种类与分类方式
根据控制原理,机器人控制系统可分为程序控制系统、适应性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控制运动的形式,又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轨迹控制。此外,还可以根据控制系统的结构方式进行分类,如集中控制系统、主从控制系统和分散控制系统等。
程序控制系统:给每一个自由度施加一定规律的控制作用,机器人就可实现要求的空间轨迹。
自适应控制系统:当外界条件变化时,为保证所要求的品质或为了随着经验的积累而自行改善控制品质,其过程是基于操作机的状态和伺服误差的观察,再调整非线性模型的参数,一直到误差消失为止。这种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能随时间和条件自动改变。
人工智能系统:事先无法编制运动程序,而是要求在运动过程中根据所获得的周围状态信息,实时确定控制作用。
点位式控制系统:要求机器人准确控制末端执行器的位姿,而与路径无关。
轨迹式控制系统:要求机器人按示教的轨迹和速度运动。
五、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控制算法:随着机器人相关科学技术的演进,控制算法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产生了诸如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鲁棒控制、变结构控制、非线性系统控制、预测控制等众多新型控制策略。
伺服系统:伺服电机是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动态性能。随着电机技术和驱动技术的发展,伺服系统正朝着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通信:随着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控制系统与其他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更加快速、稳定和有效。这为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分布式控制和智能化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智能化与自主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控制系统正朝着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机器人将能够自主感知环境、理解任务并做出决策,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和灵活的作业。
综上所述,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机器人实现自主运动和行为控制的关键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控制系统将朝着更加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