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OLED重大突破,北大团队组合成纳秒级短激发态寿命材料


原标题:蓝光OLED重大突破,北大团队组合成纳秒级短激发态寿命材料
北京大学团队在蓝光OLED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合成具有纳秒级短激发态寿命的稀土铈(III)配合物材料,为高效蓝色OLED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突破内容
材料特性: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黄春辉课题组研发出两种稀土铈(III)配合物——Ce-1和Ce-2,其激发态寿命仅为几十纳秒,远低于传统蓝色磷光材料的微秒级寿命。
发光效率:在紫外激发下,Ce-1和Ce-2分别发射深蓝色和天蓝色光,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均超过90%。在OLED器件中,Ce-2的发光效率达到95%,最大外部量子效率达20.8%。
激子利用率:该材料首次在OLED中实现了100%的激子利用率,显著高于传统蓝色荧光材料25%的利用率。
稳定性提升:与发光颜色相近的传统铱(III)配合物相比,基于Ce-2的OLED器件工作稳定性提高近70倍,器件寿命显著延长。
技术意义
解决蓝光OLED难题:蓝色发光材料因激发态寿命长、能量高,稳定性差,难以实现高效发光。该研究通过引入纳秒级短激发态寿命的铈(III)配合物,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推动全彩OLED发展:红色和绿色磷光材料已实现量产,但蓝色磷光材料在色彩纯度和寿命上存在缺陷。新材料的研发为全彩OLED显示和照明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降低成本:铈在地壳中的含量是铱的近60000倍,原料成本更低,有助于降低OLED面板的生产成本。
研究背景
传统蓝光材料局限:当前OLED显示器使用的蓝色发光材料仍为荧光材料,发光效率远低于磷光材料,且寿命较短。
行业需求:随着OLED技术在智能手机、电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市场对高效、稳定、低成本的蓝色OLED材料需求迫切。
应用前景
显示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将提升OLED显示面板的色域、降低功耗、延长使用寿命,推动显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照明领域:高效蓝色OLED材料可用于照明产品,提供更优质的光源。
研究支持
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已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国际顶级期刊上。
专利保护:研究成果已申请专利“基于d-f跃迁的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并获得授权。
资金支持: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的资助。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