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卖盘信息
BOM询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资讯 >行业趋势 > 2018年中国PCB行业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8年中国PCB行业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8-06-15
类别:行业趋势
eye 514
文章创建人 拍明


印制电路板(PCB),被称为电子产品之母,主要功能是使各种电子元器组件通过电路进行连接,起导通和传输作用,是电子产品的关键电子互连件。2016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2万亿美元,PCB规模仅次于IC和显示屏,并称为三大电子元器件

根据统计,2017年全球PCB产值为588.43亿美元,同比增长8.6%,结束了前两年的微幅下滑,同比出现较大增长,主要因为:1)原材料价格上涨、高端PCB使用比例增大,2017年PCB平均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全球经济复苏,PCB老终端新应用、新兴应用终端带动PCB使用需求。

IC、显示屏、PCB为三大电子元器件

IC、显示屏、PCB为三大电子元器件.png

2017年全球PCB总产值增速高达8.6%

2017年全球PCB总产值增速高达8.6%.png

PCB需求和全球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PCB需求和全球经济周期密切相关.png

PCB下游各个细分应用行业中,计算机和通信使用的PCB占据了整体规模的半壁江山,汽车、工控医疗用量目前占比还不高,但未来将保持较快增速。根据数据,PCB总产值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规模达到688亿美金,17-22年复合增速3.2%。我们判断,5G、人工智能、汽车和AR/VR等新技术、新终端将为PCB市场继续成长的主要动能。

2016年PCB下游各应用规模占比

2016年PCB下游各应用规模占比.png

2015-2020年汽车、工控医疗用PCB增速较快

2015-2020年汽车、工控医疗用PCB增速较快.png

【相关阅读】

2018年中国PCB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

2016年全球PCB总产值同比下滑2.02%,达到542亿美金规模,而在 2017 年 2 月至 10 月期间,受益于 iPhone X 所开启的智能手机新一轮创新周期、特斯拉所推动的汽车电子的快速增长,行业景气度的北美 PCB BB 值连续9 个月大于 1,行业景气持续上行。预计 2017 年全球 PCB 产值有望重回增长,达到 552.76 亿美金,同比增长超过 2%。

北美PCBBB值连续 9 个月大于 1

北美PCBBB值连续 9 个月大于 1.png

与此同时,在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压力之下,PCB 产品价格(除 IC 载板类产品)也在高景气的支撑中开启强势上涨态势,我们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所统计的产值、产量数据计算得到,在 16 年 12 月至 17 年 9 月期间,日本 PCB 产品均价上涨 10.58%,双面板均价上涨 4.84%,软板均价上涨 32.38%。

16 年 12 月至 17 年 9 月日本 PCB 产品均价上涨 10.58%

16 年 12 月至 17 年 9 月日本 PCB 产品均价上涨 10.58%.png

16 年 12 月至 17 年 9 月日本双面板均价上涨 4.84%

16 年 12 月至 17 年 9 月日本双面板均价上涨 4.84%.png

16 年 12 月至 17 年 9 月日本软板均价上涨 32.38%

16 年 12 月至 17 年 9 月日本软板均价上涨 32.38%.png

16 年 12 月至 17 年 9 月日本 IC 载板均价下跌 2.84%。

16 年 12 月至 17 年 9 月日本 IC 载板均价下跌 2.84%。.png

PCB 行业下游应用涉及消费电子、通信、汽车电子、工控医疗、军工航天等, 2016 年全球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用的 PCB 产值比重分别为 27.3%、13.55%、9.09%,则对应产值分别为 147.99 亿、73.45 亿、49.27 亿美金,其中全球通信、汽车电子的比重分别较 2015 年提升 0.85pct、0.18pct,较 2009 年提升 6.88pct、2.76pct,其余各细分市场较 2009 年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可见通讯、汽车电子是 09 至 16 年PCB 行业需求的主要支撑。

2011 年-2017 年全球 PCB 产值及增长率变化情况

2011 年-2017 年全球 PCB 产值及增长率变化情况.png

2016 年国内 PCB 下游应用中通信、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分别占比 35%、16%、15%,预计这三个细分市场的行业全球总产值有望在 2015-2020 年分别增长 18%、23.7%、33%,从而拉动国内 PCB 市场的需求增长。

全球 PCB 下游市场规模预测

全球 PCB 下游市场规模预测.png

基于下游应用的创新,尤其是汽车电子复杂度的提升、消费电子集成度的提升,FPC、HDI、多层板的增长速度均领先行业整体, 2016-2021 年封装基板、单双面板、多层板、HDI、FPC 板的 CAGR 预计分别达到 0.1%、1.5%、2.4%、2.8%、3%。其中,FPC 产值在行业中的占比提升显著,预计由 14 年的 19.98%提升至 17 年的 20.53%,FPC 产值规模有望在 17 年达到 113.46 亿美金;与此同时,多层板的占比也有望在 14-17年间提升 0.97pct,达到 38.98%。

2016-2021 年 FPC、HDI 板、多层板产值增速领先

2016-2021 年 FPC、HDI 板、多层板产值增速领先.png

2014-2021FPC 产值占比持续提升

2014-2021FPC 产值占比持续提升.png

2016 年全球 PCB 总产值同比下滑 2.02%,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北美、其他地区的 PCB 年产值均为负增长,16 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53%、-6.1%、-7.74%、-0.04%、-9.47%,中国大陆凭借 1.43%的增长率表现亮眼。21 世纪以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全球 PCB 产业重心亦逐渐向亚洲转移,形成了以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为中心、其它地区为辅的新格局。2016 年中国大陆 PCB 产值全球占比已经超过 50%,较 2011 年提升 7.51pct。

2016 年中国大陆占据 PCB 产业半壁江山

2016 年中国大陆占据 PCB 产业半壁江山.png

在中国大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的过程中,日本、欧洲、美洲地区的 PCB 总产值则呈现持续的下滑态势,尽管亚洲(除中国大陆、日本)地区的产业规模同样在 09-13 年间增势喜人,但是在 14-16 年间 PCB 产值依旧维持正增长的仅中国大陆地区。2008 年至 2016 年,日本 PCB 总产值由 100.95 亿美金降至 52.58亿美金,欧洲 PCB 总产值由 32.08 亿美金降至 19.51 亿美金,美洲 PCB 总产值由 44.84亿美金降至 27.52 亿美金,三个地区的降幅分别达到 48%、39%、39%。

尽管中国大陆市场已经占据全球 PCB 产业半壁江山,但是本土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目前仍处于弱势,2016 年全球前 20 大 PCB 厂商合计营收约 174 亿美金,占比 32.55%,陆资规模最大的厂商深南电路以 2016 年 6.95 亿美金营收排名全球 21 位,尚未进入全球前20。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我国 PCB 企业大约有 1500 家,形成了台资、港资、美资、日资以及本土内资企业多方共同竞争的格局。其中,外资企业普遍投资规模较大,生产技术和产品专业性都有一定优势;内资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低,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与外资相比仍存在差距。2016 年进入前 10 的本土 PCB 大厂仅包括深南电路、沪电股份和景旺电子,分列国内第5、第 7、第 10 名,市占率分别为 2.55%、2.1%、1.82%,排名前 4 的企业中有 3 家台资,分别是臻鼎科技、健鼎科技、欣兴电子,市占率分别为 9.43%、4.81%、3.16%。目前,全球前 20 大 PCB 厂商主要为总部位于境外的企业, 2016 年全球 PCB 市场中台资、日资、韩资及陆资企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30.2%、21.6%、17.6%及 16.8%,其中以台资企业占比 30.2%为最高。在全球前 20大 PCB 厂商中,台资企业占有 8 家。2016 年全球前 20 大 PCB 厂商合计份额由 49.5%下降至 47.7%,为2012 年以来的低点(与 2014 年水平相当),位列全球前 20 的日厂旗胜、住友电工、Ibiden营收分别下滑 5.9%、29.7%、26.4%。与此同时,A 股申万 PCB 板块却业绩表现亮眼,2016 年总营收 461 亿元,同比增长 17.24%。由此可见,外资大厂在全球 PCB 市场的强势地位正在受到陆资厂商撼动。


责任编辑:Davia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