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3种常见视觉算法


原标题:移动机器人3种常见视觉算法
移动机器人在自主导航、物体识别、环境建图等方面,离不开视觉算法的支持。以下是三种常见的移动机器人视觉算法:
一、双目视觉技术
原理:使用两个平行的相机,对空间中的每个点进行三角定位。通过匹配左右两个相机中成像点的位置,来计算对应三维点在空间中的距离。机器人可以通过若干幅图像来获取目标的三维坐标。在双目视觉技术中,对图像执行匹配是更为重要的工作,首先要明确物体在左右图像的相互匹配的点,然后获得每一点视差以及深度信息。
优点:设备简单且价格低廉,精度高且速度快,无需接触物体即可计算距离和深度信息。
应用:在无人机电力线巡检以及工业建筑机器人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二、视觉SLAM
定义: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即同时定位与映射,是移动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最佳体现。是否具备同步建图与定位的能力,被普遍认为是机器人能否实现自主的关键前提条件。
分类:
VSLAM:基于视觉传感器的SLAM,利用摄像机、Kinect等深度相机来做室内导航和探索。
激光SLAM:基于激光传感器的SLAM,技术已较为成熟,是目前最稳定可靠的高性能SLAM模式。
涉及技术:
视觉里程计VO:用于估算机器人的运动。
制图:利用VO和深度图进行环境地图的构建。
重定位:从已知地图上识别当前位置。
闭环检测:用于消除VO的闭环误差。
全局导航:根据构建的环境地图进行导航。
视觉避障:根据视觉传感器的数据躲避障碍物。
三、智能避障算法
定义:导航解决的问题是引导机器人接近目标,当机器人没有地图时,接近目标的方法称为视觉避障技术。避障算法解决的问题是根据视觉传感器的数据,对静态障碍物、动态障碍物实现躲避,但仍维持向目标方向运动,实现实时自主导航。
传统方法:
可视图法:将机器人、目标点和障碍物看作节点,通过连线构成一张图,寻找从起点到目标点的最短路径。
栅格法:将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划分为一系列大小相同的栅格,每个栅格都有一个通行因子,表示该栅格被障碍物占据的概率。
自由空间法:预先定义一些基本形状,如凸多边形等,将这些基本形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合,形成机器人的自由空间,然后在自由空间内寻找路径。
智能方法:
遗传算法: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通过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来优化路径。
神经网络算法: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来模拟人类避障行为,实现智能避障。
模糊算法:利用模糊集合和模糊逻辑来处理避障问题中的不确定性。
这些视觉算法在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物体识别、环境感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