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闪存芯片,闪存芯片的基础知识?


闪存芯片,英文为Flash Memory Chip,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这意味着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它也能保存数据。与传统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不同,RAM在断电后会丢失数据。闪存芯片因其独特的优势,如高速读写、低功耗、体积小巧以及良好的抗震性,在现代电子设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固态硬盘(SSD)、U盘到工业控制系统和物联网设备,闪存的身影无处不在。
1. 闪存芯片的起源与发展
闪存技术最初由日本东芝公司的舛冈富士雄博士在1980年代早期发明。他意识到,通过电场将电子“困”在浮栅上的方法,可以实现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这种创新性的存储方式在当时被命名为“闪存”,寓意着数据可以像闪光灯一样快速擦除。
早期的闪存主要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例如计算机的BIOS或嵌入式设备的固件。随着技术的发展,存储密度不断提高,成本逐渐降低,闪存的应用范围也开始向数据存储领域扩展。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NAND闪存的出现,以其更高的集成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写入速度,逐渐取代了NOR闪存,成为大容量数据存储的主流选择,并为固态硬盘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3D NAND技术的成熟,闪存芯片的存储密度再次得到显著提升,这使得TB级别的固态硬盘成为可能,并进一步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
2. 闪存芯片的基本原理
闪存芯片的核心存储单元是浮栅晶体管(Floating Gate Transistor)。它是一种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变体,但在栅极和沟道之间增加了一个额外的“浮栅”。
浮栅(Floating Gate): 浮栅是完全被氧化层包围的,因此与外界隔离,没有直接的电气连接。它能够捕获并存储电子。
控制栅(Control Gate): 控制栅位于浮栅上方,通过施加电压来控制浮栅中的电子流入或流出。
数据写入(编程):当需要写入数据时,通过在控制栅和漏极施加特定的高电压,会在浮栅和沟道之间产生强电场。这会使得电子穿过薄薄的隧穿氧化层,被“注入”到浮栅中。一旦电子被捕获在浮栅中,它们就会在那里停留,即使外部电压被移除。浮栅中电子的数量决定了存储单元的“状态”,通常对应于二进制的0或1。例如,有大量电子的浮栅可能代表逻辑“0”,而电子较少的浮栅可能代表逻辑“1”。
数据读取:读取数据时,在控制栅上施加一个适当的电压,并测量通过沟道的电流。浮栅中电子的数量会影响这个电流的大小。通过检测电流的变化,可以判断浮栅中电子的多少,从而读取出存储的数据是0还是1。
数据擦除:擦除数据时,通常在控制栅上施加负电压(或在衬底施加正电压),通过隧穿效应将浮栅中的电子拉出,使其回到衬底中。由于电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每次擦除都会对隧穿氧化层造成微小的损伤,因此闪存芯片的擦除次数是有限的。
3. 闪存芯片的分类:NOR闪存与NAND闪存
根据存储单元的连接方式和数据访问方式,闪存主要分为两大类:NOR闪存和NAND闪存。
3.1 NOR闪存
结构特点: NOR闪存的每个存储单元都像NOR逻辑门一样并联连接到比特线(Bit Line),并且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地址线。这种结构使得每个存储单元都可以独立寻址和随机访问。
读写特性: NOR闪存的读取速度非常快,可以像RAM一样进行随机字节访问。然而,其擦除和写入速度相对较慢,并且通常以块(Block)为单位进行擦除。
主要应用: 由于其随机字节访问的能力,NOR闪存非常适合存储程序代码,如计算机的BIOS、手机的固件、嵌入式系统的引导代码等。它可以直接执行代码,而无需先加载到RAM中。其存储密度相对较低,成本较高。
3.2 NAND闪存
结构特点: NAND闪存的存储单元以串联方式连接,形成一串像NAND逻辑门一样的结构。多个这样的串联单元连接到同一条位线,通过选择不同的字线来选择具体的存储单元。这种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存储密度,因为共享了更多的线路。
读写特性: NAND闪存的读取和写入速度通常以页(Page)为单位进行,擦除以块(Block)为单位进行。它的擦除和写入速度比NOR闪存快得多,尤其是在大容量数据传输方面表现出色。然而,NAND闪存不支持随机字节访问,如果需要读取某个字节,必须读取整个页。
主要应用: NAND闪存是目前主流的大容量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固态硬盘(SSD)、U盘、SD卡、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中。其高密度和低成本使其成为存储海量数据的理想选择。
4. 闪存芯片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随着对存储容量和性能需求的不断增长,闪存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4.1 存储单元类型(SLC/MLC/TLC/QLC)
传统上,每个闪存存储单元只存储1比特数据(即0或1),这被称为SLC(Single-Level Cell)。为了提高存储密度和降低成本,工程师们开发了多级存储技术:
SLC (Single-Level Cell): 每个单元存储1比特数据。电压状态只有2种(0或1)。优点是速度快,寿命长(擦写次数多),可靠性高。缺点是存储密度低,成本高。
MLC (Multi-Level Cell): 每个单元存储2比特数据。电压状态有4种(00, 01, 10, 11)。优点是存储密度是SLC的两倍,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速度和寿命均低于SLC,可靠性略有下降。
TLC (Triple-Level Cell): 每个单元存储3比特数据。电压状态有8种。优点是存储密度更高,成本更低。缺点是速度、寿命和可靠性进一步下降。目前消费级固态硬盘的主流选择。
QLC (Quad-Level Cell): 每个单元存储4比特数据。电压状态有16种。优点是存储密度最高,成本最低。缺点是速度、寿命和可靠性最差。主要应用于大容量、读多写少的应用场景,如数据中心归档存储。
随着存储单元比特数的增加,每个单元需要区分的电压状态也越多,对电压的精确控制要求更高,因此读写速度会变慢,寿命会缩短,可靠性也会降低。
4.2 3D NAND技术
传统的闪存芯片是平面结构,存储单元排列在一个二维平面上。随着工艺尺寸的不断缩小,平面结构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例如单元间的干扰、光刻技术的极限以及成本的增加。为了突破这些限制,3D NAND技术应运而生。
3D NAND(或称V-NAND,垂直NAND)通过将存储单元垂直堆叠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在平面上缩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存储密度。它的原理是在硅衬底上建立多层存储单元,就像建造多层高楼一样。
3D NAND的优势:
更高的存储密度: 这是3D NAND最显著的优势,可以实现TB级别的存储容量。
更低的成本: 虽然单晶圆的成本可能更高,但由于可以容纳更多的存储单元,单位比特的成本反而下降。
更好的性能和寿命: 由于存储单元的尺寸不再需要极端缩小,可以采用更大的单元,从而减少了单元间的干扰,提高了读写性能和擦写寿命。
目前,主流的闪存制造商如三星、SK海力士、铠侠(原东芝存储)、美光、长江存储等都已大规模量产3D NAND产品,并且堆叠层数还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几十层发展到目前的数百层。
4.3 闪存控制器(Flash Controller)
闪存芯片本身只提供原始的存储单元,要实现高效、可靠的数据存储,还需要一个智能的控制器——闪存控制器。闪存控制器是固态硬盘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管理闪存芯片的各种操作,包括:
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 由于闪存单元的擦写次数是有限的,磨损均衡算法会确保数据均匀地分布在所有存储单元上,避免某些单元过度磨损而提前失效,从而延长闪存芯片的整体寿命。
坏块管理(Bad Block Management): 闪存芯片在制造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坏块。控制器会识别并标记这些坏块,确保数据不会写入其中,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错误校正码(ECC,Error Correction Code): 随着存储密度的提高,闪存单元在读写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错误。ECC算法可以在数据写入前添加冗余信息,在读取时检测并纠正这些错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当数据被删除或修改时,旧数据所在的存储空间并不会立即被释放,而是被标记为“无效”。垃圾回收机制会在后台将有效数据重新组织到新的块中,然后擦除并回收无效数据的块,以便重新使用。
TRIM指令: 操作系统通过TRIM指令通知SSD哪些数据块是无效的,SSD控制器可以更及时地进行垃圾回收,提高写入性能并延长寿命。
数据缓存管理: 利用DRAM或其他高速缓存来加速数据的读写操作。
电源管理: 管理闪存芯片的功耗,尤其是在移动设备中,这对于电池续航至关重要。
闪存控制器对于固态硬盘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厂商的控制器设计和算法优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表现。
4.4 NVMe协议
传统的SATA接口和AHCI协议是为机械硬盘设计的,无法充分发挥固态硬盘的高速性能。为了满足闪存高速存储的需求,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协议应运而生。
NVMe的优势:
低延迟: 绕过了AHCI带来的多余开销,直接与CPU通信,大大降低了命令队列的延迟。
高并发性: 支持数万个队列,每个队列支持数万条命令,而AHCI只有一个队列,支持32条命令。这使得NVMe能够并行处理大量I/O请求。
更高的带宽: 通常通过PCIe接口连接,能够提供比SATA高得多的带宽。
适用于闪存: 专门为非易失性存储器(如闪存)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性能潜力。
目前,高性能固态硬盘普遍采用NVMe协议,并通过PCIe接口与主板连接,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游戏、工作站和数据中心等领域。
5. 闪存芯片的应用领域
闪存芯片因其独特的优势,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消费电子产品: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游戏机等,闪存作为主要存储介质,提供快速的应用程序加载和数据存储。
存储设备:
固态硬盘(SSD): 替代传统机械硬盘,提供更快启动速度、应用程序加载速度和文件传输速度,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和数据中心。
U盘(USB Flash Drive): 便携式数据存储设备,用于文件传输和备份。
SD卡/MicroSD卡: 用于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无人机等设备的扩展存储。
嵌入式系统: 工业控制、车载电子、医疗设备、智能家居等,闪存用于存储固件、操作系统和运行数据。
企业级应用: 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领域,闪存用于提供高性能的存储解决方案,加速数据处理和访问。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 边缘计算设备和物联网传感器等需要小尺寸、低功耗和快速响应的存储,闪存是理想选择。
6. 闪存芯片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闪存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擦写寿命限制: 尽管磨损均衡等技术可以延长寿命,但闪存单元的擦写次数仍然是有限的。对于高强度写入的应用,这仍是一个考虑因素。
成本与容量平衡: 随着存储密度的提升,单位比特的成本在下降,但达到TB甚至PB级别的存储容量仍然需要高昂的投入。
发热问题: 高速读写操作会产生热量,对于紧凑型设备和高性能应用,散热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性能下降: 随着固态硬盘使用时间的增长和可用空间的减少,性能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与垃圾回收和磨损均衡的后台操作有关。
未来展望:
更高层数的3D NAND: 厂商将继续推动3D NAND的层数增加,以进一步提高存储密度和降低成本。
新型存储技术: 除了NAND闪存,MRAM(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ReRAM(忆阻器随机存取存储器)、PCM(相变存储器)等新型存储技术也在研发中,它们有望提供比现有闪存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或更长寿命的存储解决方案。这些技术可能与闪存结合或在特定领域取代闪存。
存算一体(In-Memory Computing): 将存储和计算功能集成在同一芯片上,以减少数据在存储器和处理器之间的移动,从而提高效率和降低功耗,对于人工智能等应用尤为重要。
软件定义存储(Software-Defined Storage): 通过软件来管理和优化存储资源,提高存储系统的灵活性、效率和可扩展性。
总而言之,闪存芯片作为现代数字世界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闪存将继续在存储领域扮演关键角色,并为未来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提供更强大、更高效的支持。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