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TMS320C28346 作为 TI C2000™ Piccolo 系列中面向先进控制应用的高性能微控制器,不仅具备双核 C28x DSP 核心和丰富的外设,还自带两个独立的 CAN 控制器,支持复杂网络中对消息的精细化管理和过滤。消息过滤器是 CAN 控制器的重要功能,它能够在硬件层面预先筛选无关帧,只将符合条件的报文交由软件处理,从而减少 CPU 中断负担、提高实时性、提升系统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要在 TMS320C28346 上配置 CAN 消息过滤器,需要深入理解其 CAN 控制器内部的消息对象(Message Object)、掩码寄存器(Mask Register)与标识符寄存器(ID Register)的映射关系,并结合寄存器级编程或 TI-RTOS/SysConfig 提供的 API 进行详细配置。本指南将从硬件结构、寄存器说明、软件配置示例、测试与验证方法、以及在典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全面、深入地介绍如何在 TMS320C28346 上实现消息过滤器功能。

二、CAN 控制器架构与消息对象
TMS320C28346 内置的 CAN 控制器遵循 Bosch CAN 2.0B 协议,提供两路独立通道,每路拥有 32 个消息对象(Mob)。每个消息对象都包含以下关键寄存器组:
MSGID 寄存器:定义该消息对象的帧标识符,可配置为标准(11 位)或扩展(29 位)模式;
MASK 寄存器:用于过滤判断,决定该对象对不同标识符帧的接受或屏蔽;
CONTROL 寄存器:设定帧类型(数据帧/远程帧)、数据长度(0–8 字节)、中断使能等;
DATA 寄存器:用于存放发送或接收的最多 8 字节数据;
TIMESTAMP 寄存器:记录接收或发送时的时间戳,便于高级诊断或同步;
消息对象间通过中断向量表和事件编排器(Event Combiner)进行管理,可在报文到达时触发中断或启动 DMA 传输。
三、消息过滤原理
消息过滤器的核心在于比对接收到的帧 ID 与每个 Message Object 的 MASK 和 MSGID 是否匹配。硬件比对逻辑如下:
提取位:将接收帧的标识符(11 位或 29 位)左对齐到一个统一宽度(29 位)寄存器;
掩码应用:将该标识符与 MASK 寄存器按位进行 AND 运算;
标识符比对:将掩码结果与 MSGID 寄存器值进行比较,如果完全相等,说明该帧被该 Message Object 接受;
复位或忽略:若不匹配,则硬件直接丢弃该帧,不触发中断且不占用该 Message Object;
通过灵活配置 MASK,既可实现精确匹配,也可进行“位不关心”模式(将掩码位设置为 0),以接受一组连续或间隔的 ID 区间。
四、寄存器级配置步骤
以通道 A 的消息对象 1(Mob1)为例,配置为接受标准帧 ID 0x123、数据长度 8 字节,其余帧全部丢弃,示例代码如下:
EALLOW;
// 1. 关闭该 Mob,确保安全修改
CANA_MOBS(1).CONTROL.bit.DLC = 0;
CANA_MOBS(1).CONTROL.bit.RTR = 0;
CANA_MOBS(1).CTRL.bit.CODE = 0;
// 2. 设置 Mask 寄存器,实现精确匹配 (11 bits -> align to 29 bits)
CANA_MOBS(1).MASK.all = (0x7FF << 18);
// 3. 设置 MSGID 寄存器为目标 ID 0x123
CANA_MOBS(1).MSGID.all = (0x123 << 18);
// 4. 设定为标准数据帧,DL=8,Enable 中断
CANA_MOBS(1).CONTROL.all =
CAN_MCON_DIR_RX | // 接收方向
CAN_MCON_DLC_8 | // 数据长度 8
CAN_MCON_INT_ENABLE | // 接收完成中断
CAN_MCON_UMASK_OFF; // 使用 Mask
CANA_MOBS(1).CTRL.bit.CODE = 0x6; // 110b=接收激活
EDIS;
以上步骤完成后,仅 ID 为 0x123 的标准数据帧将由 Mob1 接受并触发中断。
五、软件框架与 SysConfig 集成
对于使用 TI-RTOS 或纯裸机的项目,手工编写寄存器配置较为繁琐,TI 提供了 SysConfig 图形化工具,在项目中通过点击选项即可配置 CAN 通道、消息对象、ID 与 Mask。SysConfig 自动生成对应 C 代码,将上述步骤封装于初始化函数中,并支持 freesyscall 分发中断回调。开发者只需在回调函数中编写业务逻辑即可,大大提高开发效率并减少配置错误。
六、测试与验证
完成配置后,需要在硬件平台上进行严格测试:
环回测试:将 CAN 控制器设置为环回模式,不连接物理收发器,通过发送帧验证硬件过滤与中断触发;
总线测试:连接外部 CAN 收发器与总线,并通过示波器或 CAN 分析仪监测,验证仅目标 ID 帧进入物理总线;
错误处理:发送不匹配的 ID 帧,确保接收对象不会误触发;故意灌入错误帧,验证错误计数器与中断处理;
性能测量:在高负载下(如 1 Mbps 串帧 100% 占用),统计 CPU 资源占用与中断延迟,评估过滤器对系统性能的提升。
七、典型应用场景
电机阵列同步:在多电机并行控制网络中,仅对本模块相关的控制帧进行接收,避免其他模块指令干扰;
分布式测量网络:传感节点仅接收主节点广播的配置帧,并实时上报数据,减少节点端 CPU 中断;
汽车车身网络:车身电子模块通过前缀 ID 组播方式接收同一配置,Mask 仅验证前缀,简化软件层过滤。
八、扩展帧(29 位 ID)过滤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需要使用扩展帧(Extended Frame)以获得更大的地址空间。TMS320C28346 的 CAN 控制器同样支持对 29 位标识符的硬件过滤。配置流程与标准帧类似,但在寄存器操作时需将 MSGID 与 MASK 左移两位后再写入对应寄存器,并在控制寄存器中使能扩展帧模式。例如,要让报文对象 2 接收扩展 ID 为 0x18FF1122 的数据帧,可按如下步骤:
关闭报文对象:确保 MOB2 处于空闲状态;
设置 MASK:CANA_MOBS(2).MASK.all = (0x1FFFFFFF << 2);
设置 MSGID:CANA_MOBS(2).MSGID.all = (0x18FF1122 << 2);
配置 CONTROL:在 CONTROL 寄存器中打开扩展帧位(IDE=1)、接收方向、数据长度 8、Enable 中断;
激活 MOB:将 CONTROL.CODE 置为接收激活(0x6)。
通过以上配置,硬件将在帧到达总线时自动对比 29 位 ID,当且仅当完全匹配时才接收并触发中断,其他扩展或标准帧均被屏蔽,从而最大程度减轻了软件层的处理压力。
九、动态过滤器重配置
在运行过程中,有时需要根据系统状态动态改变消息过滤策略。TMS320C28346 提供了在不影响其他 MOB 的情况下,安全重配置单个 MOB 的能力。典型做法是在系统空闲时或中断优先级较低的上下文中:
停止 MOB:将 CONTROL.CODE 清零,并等待 BUSY 标志清除;
修改 MASK/MSGID:写入新的 ID 和掩码值;
重启 MOB:重新设置 CONTROL.CODE 至接收状态;
以下伪代码片段演示了动态切换过滤器 ID:
// 停用 MOB3
while(CANA_MOBS(3).CTRL.bit.BUSY);
CANA_MOBS(3).CTRL.bit.CODE = 0;
// 重配置
CANA_MOBS(3).MASK.all = (newMask << 2);
CANA_MOBS(3).MSGID.all = (newID << 2);
// 重新激活
CANA_MOBS(3).CONTROL.all =
CAN_MCON_DIR_RX | CAN_MCON_DLC_8 | CAN_MCON_INT_ENABLE;
CANA_MOBS(3).CTRL.bit.CODE = 0x6;
通过此机制,系统可在不同运行阶段(如启动、自检、运行、故障模式)灵活切换接收范围,提高网络适应性与容错能力。
十、双级过滤——硬件与软件联合方案
尽管硬件过滤器能高效剔除大部分无关帧,但在某些场景下仍需软件二次过滤以支持更高级的逻辑,如:
在实践中,常见做法是将一部分报文对象用于宽泛的硬件预过滤(大范围 MASK),再在中断回调中针对每帧数据进行软件判断,将满足更复杂条件的报文转入环形缓冲区或高优先级任务队列继续处理,而将其余报文直接丢弃或记录日志。这样既能利用硬件加速初筛,又能在软件层面实现灵活策略。
十一、FIFO 缓冲与 EDMA 结合
为了进一步降低 CPU 响应延迟和中断频率,可将通过硬件过滤的报文直接存入内存,由 EDMA 自动搬运至预先分配的 FIFO 缓冲区。配置步骤如下:
为 MOB 配置为触发 EDMA 事件:设置 MOB 控制寄存器中的 DMA 使能位;
配置 EDMA 通道:指定源地址为 CAN → DATA 寄存器,目的地址指向缓冲区,设置块传输大小;
启动 EDMA:当 CAN 接收完成时,硬件自动触发 EDMA 启动,无需 CPU 干预;
此方案可在全总线负载下保持稳定的帧流入速率,CPU 只需在缓冲区填满或定时器事件时处理批量数据,大大提高系统带宽与实时性。
十二、性能测试与优化策略
在高负载、长时间运行的 CAN 网络环境中,合理的性能测试与优化必不可少:
中断率统计:通过 RTDX 或硬件 GPIO 抖动输出,对中断频率进行监测,评估硬件过滤效果;
CPU 占用测量:在不同过滤策略(精确过滤 vs. 宽泛过滤)下,测量主循环和任务调度占用率;
Cache 命中率分析:由于频繁访问 MASK/MSGID 寄存器,需保证这些寄存器访问路径常驻高速缓存;
EDMA 吞吐评估:在帧率达到 1,000 fps(500 kbps 小帧)时,验证 EDMA 无丢帧和内存带宽余量;
通过以上测试指标,工程师可在系统设计早期发现瓶颈,并调整 MOB 分配、中断优先级与 DMA 通道映射,实现系统稳定运行。
十三、综合案例:智能制造分布式节点
在智能制造的分布式控制节点中,各传感与执行模块通过 CAN 总线互联,共享实时状态与控制指令。TMS320C28346 作为现场节点,需同时接收:
全局广播配置帧(ID 0x100–0x1FF),设置节点工作模式;
周期性同步帧(ID 0x200),触发采样与执行;
故障告警帧(ID 0x300–0x3FF),快速报警与集群联动;
采用硬件过滤:
MOB0 过滤广播配置(MASK 0x700,MSGID 0x100);
MOB1 过滤同步帧(MASK 0x700,MSGID 0x200);
MOB2 过滤告警帧组(MASK 0x700,MSGID 0x300);
MOB3~MOB31 可作动态分配,用于点对点诊断或扩展协议。配合软件二级过滤和 EDMA 缓冲,该节点在 500 kbps 下实现 5 路并行报文接收,中断频率低于 200 Hz,CPU 负载小于 10%,保障了实时控制和诊断服务的可靠性。
十四、CAN 多主节点仲裁与冲突处理
CAN 总线的多主架构使得任何节点在总线空闲时均可开始传输帧,硬件仲裁机制则确保在同一时刻只有优先级最高的节点获得总线使用权。TMS320C28346 在 CAN 控制器内部实现了基于位级仲裁的非破坏式仲裁过程:当多个节点同时在同步段后开始发送标识符时,如果某节点发送“显性位”(逻辑 0)而检测到总线为“隐性位”(逻辑 1),则自动退让,停止发送,转入接收状态。该过程无需软件干预即可完成,仲裁胜出的节点继续完整发送该帧。在配置消息过滤时,开发者需留意所选 ID 的高低优先级对系统实时性的影响,不可将所有关键控制帧配置为低 ID,否则可能在高总线负载时出现阻塞。为测试仲裁逻辑,可在开发板上设置两个 MOB 同时尝试发送不同 ID,并通过示波器或 CAN 分析工具观察冲突后的仲裁波形,确保仲裁过程符合 ISO 11898 标准。
十五、节点自检与故障隔离策略
在分布式系统中保障节点可靠性,需要结合硬件层的错误监测与软件层的故障隔离策略。TMS320C28346 的 CAN 控制器通过错误计数器(TXERR、RXERR)和错误状态机(Error Active/Passive/Bus-Off)自动管理节点健康状态。当发送或接收错误超过规定阈值时,节点进入被动错误状态,停止发送错误帧;若错误继续累积,则进一步进入总线关闭(Bus-Off)状态,直到软件清除错误状态后才重新启动。开发者在固件中应实现对这些状态的监控,一旦检测到节点被动或停机,立即切换到备用节点或通知上层控制器进行恢复,并启用诊断消息对象记录错误码与失败原因。此外,可在系统设计时预留“心跳帧”报文,对关键节点进行周期性检查,缺少心跳时可触发安全停机或备用回路切换,从而实现对节点故障的快速隔离与系统级容错。
十六、结合 ISO 26262 的功能安全设计
在汽车电子和工业安全系统中,功能安全标准 ISO 26262 对通信总线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通信完整性、防篡改与故障模式检测。基于 TMS320C28346 的 CAN 消息过滤器实现功能安全设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将安全关键的报文对象单独使用高优先级 ID,并在掩码中完全精确匹配,避免软件误处理;其次,引入冗余校验与双重过滤机制,即硬件过滤后再由软件对关键数据字段进行 CRC 或签名验证,以防止总线错误或攻击帧;再次,实现双通道交叉监测架构,通过将相同报文分别在 CAN-A 与 CAN-B 上发送和过滤,软件对比两通道接收结果,若不一致则触发故障安全模式;最后,在节点初始化和启动时,通过 Boot Loader 与 DCSM 安全模块校验固件完整性,确保过滤策略和安全算法代码未被篡改。结合上述方法,可使 CAN 通信在符合 ISO 26262 ASIL-B/C 要求的同时,保持高可用性与实时性。
十七、智能电网与配电自动化中的深度应用
在智能电网与配电自动化领域,基于 CAN 总线的现场总线网络(如 CANopen 落地方案)常用于低压开关柜、无功补偿装置等设备之间的点对点通信。TMS320C28346 通过配置消息过滤,将实时数据(如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功率)与事件报告分开处理。具体做法是:使用报文对象接收周期性同步数据(同步报文 ID,周期一般为 10–100 ms)并触发 ADC 采样与控制输出;将事件报警(如过载、短路)分配给独立的高优先级 MOB,保证在任何负载条件下均能及时响应;将低频配置或命令报文(如参数修改、固件更新)配置为远程帧并通过远程传输协议(e.g. J1939 TP)在后台异步处理。此分层过滤方案既能保障关键控制的实时性,也方便对全网状态进行安全管理与远程诊断。
十八、设计流程与验证方法
完整的 CAN 过滤器设计需贯穿于硬件布局、固件开发与系统验证全过程。在硬件阶段,严格按照差分对布线规范、稳压与 ESD 保护建议进行 PCB 设计;在固件开发阶段,先行编写并验证寄存器级过滤配置代码,通过环回模式与基准测试校验过滤准确性,再扩展到多节点仿真环境进行冲突与错误注入测试;在系统集成阶段,使用 CAN 分析仪和示波器对物理层信号进行性能测试,并在真实应用场景(如电机负载变化、环境干扰)下连续运行 48–72 小时,收集总线错误计数与丢帧率,对过滤策略及优先级配置进行优化。最后,将过滤算法与系统功能安全流程相结合,生成安全分析文档与测试报告,为产品认证提供充分依据。
十九 流量监控与过滤性能评估
在复杂网络环境中,仅配置消息过滤器并不能完全保证系统性能与通信质量,因此对 CAN 总线的流量进行监控与过滤性能评估至关重要。首先,应在系统设计阶段引入硬件计数器与统计模块,对每个消息对象的接收报文数、丢弃报文数及错误帧次数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定期将统计数据写入片上 RAM 或通过 DMA 自动搬运至外部内存,结合主核或 CLA 上的统计算法,能够在软件层实时评估过滤器的命中率和误过滤率。其次,在 CCS 或外部分析工具中生成流量曲线,并对比不同 MASK 配置下的 CPU 占用、内存带宽占用及中断频率,查找过滤器过于宽泛或过于严格导致的瓶颈。最后,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调整过滤策略,以适应总线负载变化,确保在高流量场景下系统依然能保持可控的报文处理延迟和 CPU 资源占用。
二十 集成 DMA 触发与过滤联动
为最大程度降低 CPU 的负担,TMS320C28346 可将消息过滤器与 EDMA 触发高度耦合,实现“硬件前置过滤+自动搬运”方案。当某个报文对象检测到符合过滤条件的帧并完成接收后,可直接触发与之绑定的 DMA 通道,将 DATA 寄存器中的帧数据搬运到指定缓冲区,并在 DMA 完成后由中断或事件唤醒任务进行批量处理。此举不仅避免了高频中断带来的调度开销,也减少了 CPU 对单帧的处理次数,使系统在连续高帧率(如 1,000 fps)场景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实时性与吞吐。配置时,开发者需在 CAN_MOBS 的 CONTROL 寄存器中打开 DMA 使能位,并在 EDMA PaRAMSet 中设置源、目的地址、传输长度与触发事件号。
二十一 动态负载适配与自学习过滤
随着总线节点数与业务类型的增多,传统的静态过滤策略可能难以满足系统的实时性和灵活性需求。TMS320C28346 可结合软件算法实现动态负载适配与自学习过滤机制。具体方法是在后台任务中统计不同 ID 帧的出现频率与优先级需求,并根据统计结果生成新的 MASK 和 MSGID 配置,周期性地重配置消息对象,实现“以数据驱动的自适应过滤”。例如,在工业生产高峰期,控制帧和报警帧的优先级最高,应优先保留;而在静默期,可放宽部分诊断帧的预过滤,使系统进入低功耗模式。自学习过滤不仅提升了系统带宽利用效率,也为关键任务报文保留了更多资源,实现了智能化消息调度。
二十二 与高层协议的协同优化
在实际应用中,CAN 消息通常承载更高层协议,如 J1939、CANopen、DeviceNet 等,这些协议本身也提供了过滤与路由机制。TMS320C28346 在硬件层和低层驱动层完成基础过滤后,应与高层协议栈协同优化。例如,对于 J1939 协议中的 PGN(Parameter Group Number),可在硬件 MASK 中对 PGN 前缀进行粗粒度预过滤,再在协议栈中对具体 SPN(Suspect Parameter Number)进行细粒度判断。对于 CANopen 的 PDO/SDO,硬件过滤可针对 PDO 的 COB-ID 范围做初筛,协议栈可进一步处理节点 ID 与功能码,避免软件全帧扫描带来的性能损失。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分层过滤体系,TMS320C28346 能在保证协议完整性的同时,实现最高效的消息处理与性能释放。
二十三 硬件在环(HIL)测试与验证
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 HIL)测试是保障基于 TMS320C28346 的 CAN 消息过滤器设计在真实应用中可靠运行的关键环节。在 HIL 平台上,真实的 DSP 芯片与外设板卡连同虚拟化的环境模型同步运行,从而模拟整车、整机或控制网络的真实工况。首先,需要搭建包含 TMS320C28346 开发板、CAN 收发器、负载模拟器和 HIL 仿真主机的测试平台,将 ECU(控制单元)通过 CAN 总线与仿真主机中的车辆动力学、传感器模型和执行器模型相连。通过该平台,可以在软件配置的 CAN 消息过滤器尚未部署到实际车辆前,对其在复杂网络负载、总线错误、节点热插拔等极端场景下的行为进行全面验证。
在 HIL 测试过程中,测试工程师可生成多种测试用例,包括高频率广播帧、随机优先级冲突、错误帧注入、节点心跳丢失等,通过监测 TMS320C28346 的过滤结果、报文转发行为以及错误状态机的变化,评估过滤器的准确性与系统稳定性。此外可利用 HIL 工具提供的覆盖率统计功能,验证硬件过滤配置的每一种分支逻辑是否都经过测试,提高测试的全面性。结合实时数据记录与分析,测试人员可在 CCS 中使用 RTDX、Event Viewer 等工具捕获中断波形、DMA 触发时序和过滤器命中日志,为设计优化提供精确依据。
通过硬件在环测试,不仅能提早发现消息过滤器配置中的逻辑漏洞或时序缺陷,还能在接近实车或高负载工况下验证系统的容错能力。最终,HIL 验证报告将作为产品研发周期的质量关卡,保证基于 TMS320C28346 的 CAN 集成方案在量产和现场应用中达到预期的实时性、可靠性与安全性。
二十四、基于安全策略的消息过滤扩展
在工业控制和汽车领域,对网络安全的需求日益凸显。TMS320C28346 的硬件过滤器可与软件安全模块协同工作,实现对加密或签名 CAN 帧的强制筛选。常见做法是:首先在硬件层面通过 MASK/MSGID 屏蔽未经许可的 ID 范围,然后在中断回调或 DMA 完成后,对接收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如 CRC 或数字签名验证,只有验证通过的报文才被上层应用处理。此外,系统可将关键控制指令和诊断数据使用 ISO 15765-3(CAN Transport Protocol)或 SAE J1939 安全帧格式封装,通过对特定 PGN 的硬件预过滤和软件二次检查,将非法或重放攻击帧丢弃,保障分布式节点的通信安全。
二十五、与 CANopen 协议的集成过滤
在采用 CANopen 协议的自动化系统中,消息过滤往往需要针对 PDO(Process Data Object)与 SDO(Service Data Object)进行区分处理。TMS320C28346 可以将 PDO 对应的快速周期同步帧(如 0x180 + NodeID)设置为硬件直通,而将 SDO 请求(0x600 + NodeID)与应答(0x580 + NodeID)帧分配到其他 MOB,通过软件任务池集中处理,实现低延迟控制与可靠的配置服务。硬件层精确过滤 PDO 报文,不仅减少了中断数量,还保证了实时循环数据(如传感器采样结果、执行器命令)的确定性传输。
二十六、时间触发 CAN(TTCAN)与调度过滤
为满足对事件同步与定时控制的更高要求,TMS320C28346 可与外部 TTCAN 控制器或可编程逻辑结合使用,实施基于帧时槽(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消息调度。硬件过滤器在指定时隙内仅接收对应标识符的帧,而对越时消息自动忽略,实现基于全局时钟同步的可靠通信。软件可在系统启动阶段,通过 CAN Boot Loader 协议进行时隙表下发与同步校准,确保所有节点在 µs 级精度上协调发送与接收,适用于航空航天、列车控制等对确定性极高的应用。
二十七、双通道桥接与互备过滤
在安全关键系统中,常用双通道桥接架构:一通道用于实时控制,另一通道用于诊断与固件更新。TMS320C28346 通过将 CAN-A 和 CAN-B 两路消息对象映射到同一报文组,实现跨通道消息过滤与桥接转发。硬件层可在收到 CAN-A 的关键控制帧(如 0x200–0x2FF)后,将数据通过 EDMA 或 CPU 转发至 CAN-B 的发送 MOB,而对 CAN-B 上进行诊断或升级的特定 ID 范围(如 0x700–0x7FF)则使用第二路过滤器保护主控制总线不被干扰。该架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也为不同优先级报文提供了隔离保护。
二十八、仿真与验证工具链
为了验证消息过滤配置的正确性与系统性能,开发者可借助多种硬件与软件工具。Vector 提供的 CANoe/CANalyzer 等仿真平台,能够在虚拟总线上生成海量测试报文,监测过滤事件并评估系统响应。TI 的 HALTLab(硬件抽象层测试实验室)示例工程中集成了自动化测试脚本,可在 CCS 中一键运行对所有 MOB 配置的遍历测试,验证每个 MOB 对不同 ID、帧类型和位定时的过滤效果。此外,可利用 MATLAB/Simulink 中的 Vehicle Network Toolbox 生成基于 SIMULINK 的仿真模型,将生成的 C 代码与硬件一同部署,形成硬件在环(HIL)测试平台,全面验证过滤性能与时序特性。
通过上述结合安全协议、CANopen 高层集成、时间触发通信、双通道桥接以及专业仿真工具的深度探讨,可见 TMS320C28346 的消息过滤不仅仅是简单的 MASK/MSGID 比对,更能与系统整体架构、安全策略和网络协议深度耦合,为各种复杂控制系统提供高效、可靠且可扩展的通信解决方案。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