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控制器和can收发器为什么不在一个芯片?


CAN控制器(CAN Controller)和CAN收发器(CAN Transceiver)是CAN总线通信中的两个核心模块,但它们通常被设计为独立的芯片或功能模块,而不是集成在一起。以下是主要原因:
1. 功能分工明确,避免设计复杂化
CAN控制器:
负责处理CAN协议的逻辑层和数据链路层,包括帧的生成与解析、错误检测、仲裁机制、滤波器配置等。
需要与MCU进行接口(如SPI、并行总线或直接集成在MCU中),实现软件控制。
CAN收发器:
负责物理层的信号转换,将CAN控制器的逻辑电平(TTL/CMOS)转换为差分信号(CAN_H和CAN_L),反之亦然。
提供电气隔离、抗干扰、热保护等功能,确保信号在总线上的稳定传输。
类比:
CAN控制器类似于“大脑”,负责逻辑处理;CAN收发器类似于“手脚”,负责信号的实际传输。将两者分开可以简化设计,提高模块化程度。
2. 电气隔离与抗干扰需求
CAN总线是差分信号:
CAN_H和CAN_L的差分电压(通常为2V~3V)能有效抵抗电磁干扰(EMI),适合长距离传输。
收发器需要专门的高压、高抗干扰电路设计,而控制器通常工作在低压(如3.3V/5V)。
电气隔离:
收发器可以集成隔离电路(如光耦、磁耦),保护控制器免受总线上的高压冲击(如汽车电子中的瞬态电压)。
如果集成在一起,隔离电路会显著增加芯片面积和成本。
示例:
在汽车电子中,CAN总线可能暴露在高压、高噪声环境中,收发器需要单独的隔离和保护电路,而控制器无需直接面对这些挑战。
3. 灵活性与成本优化
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某些应用(如低成本嵌入式系统)可能只需要基本的CAN功能,不需要高速或隔离,此时可以选择低成本的收发器。
其他应用(如工业自动化)可能需要高速CAN FD或隔离功能,此时可以选择高性能收发器。
模块化设计:
将控制器和收发器分开,可以灵活组合不同性能的模块,降低整体成本。
例如,STM32F103(内置CAN控制器)可以搭配TJA1050(高速收发器)或MCP2551(工业级收发器)。
成本对比:
集成方案可能增加芯片面积和工艺复杂度,导致成本上升。
分立方案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 技术演进与标准化
CAN协议的演进:
CAN 2.0A/B、CAN FD、CAN XL等协议不断更新,控制器需要频繁升级。
收发器的物理层标准(如ISO 11898)相对稳定,升级需求较少。
标准化接口:
控制器和收发器之间通过标准接口(如TTL电平)连接,便于替换和升级。
例如,MCP2515(CAN控制器)可以通过SPI接口与任何兼容的收发器连接。
历史原因:
早期CAN控制器和收发器就是分开的,这种设计已被广泛接受并标准化,集成方案反而可能破坏兼容性。
5. 集成方案的局限性
集成方案的缺点:
集成控制器和收发器的芯片(如某些SoC)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应用场景的需求。
例如,某些芯片可能不支持高速CAN FD或隔离功能。
集成方案可能增加功耗和发热,不适合低功耗应用。
分立方案的优势:
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最佳性能的控制器和收发器组合。
例如,汽车电子中常用的TJA1042T(支持CAN FD)可以与任何兼容的控制器搭配使用。
6. 实际应用中的选择
内置CAN控制器的MCU + 外置收发器:
这是最常见的方案,适用于大多数应用。
例如,STM32F103 + TJA1050。
外置CAN控制器 + 外置收发器:
适用于MCU无内置CAN控制器的情况。
例如,STM32F030(无内置CAN) + MCP2515(CAN控制器) + TJA1050(收发器)。
集成方案(少数):
某些高端SoC(如NXP S32K系列)可能集成控制器和收发器,但通常仍提供外置收发器的选项以增强灵活性。
总结:为什么不在一个芯片?
功能分工:控制器负责逻辑,收发器负责物理信号,分工明确。
电气隔离与抗干扰:收发器需要专门的电路设计,集成会增加复杂度。
灵活性与成本:分立设计允许灵活组合,降低成本。
技术演进:控制器需要频繁升级,收发器相对稳定。
标准化:分立方案符合行业标准,便于替换和升级。
直接结论:
CAN控制器和CAN收发器通常不在一个芯片中,是因为这种分立设计能更好地满足功能、成本、灵活性和抗干扰等多方面的需求。
只有在特定应用场景(如高度集成化的SoC)中,才会考虑集成方案,但这种情况较少见。
建议:
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内置CAN控制器的MCU + 外置收发器是最佳方案。
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收发器(如高速、隔离、工业级等)。
责任编辑:Pan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