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阻放大器输入输出瞬态二极管会发热吗?


1. 瞬态二极管在跨阻放大器中的作用
跨阻放大器(TIA)常用于将电流信号(如光电二极管输出)转换为电压信号。在输入端或输出端,瞬态二极管(TVS二极管)通常用于以下场景:
输入端保护:防止静电放电(ESD)或过压事件损坏运放或光电二极管。
输出端保护:防止输出电压超过运放或后续电路的耐压范围。
2. 瞬态二极管发热的原理
瞬态二极管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未触发钳位)几乎不导通,因此不会发热。但在以下情况下会发热:
过压事件触发钳位:当输入/输出电压超过TVS的击穿电压时,TVS会导通并吸收能量,将电压钳位在安全范围内。此时,TVS的导通电流和钳位电压会产生功耗( ),导致发热。
持续过压或高频过压:如果过压事件频繁发生或持续时间较长,TVS会持续导通,功耗增加,发热量显著上升。
3. 跨阻放大器中瞬态二极管发热的可能性
输入端TVS:
光电二极管输出电流通常较小(pA~μA级),输入端电压波动范围有限,因此触发TVS钳位的概率较低,发热风险较小。
但若系统存在强ESD或过压干扰(如雷击、电源波动),输入端TVS可能被触发,导致短暂发热。
输出端TVS:
跨阻放大器的输出电压可能因反馈电阻、运放增益或外部干扰而波动。若输出电压超过TVS击穿电压,TVS会导通并钳位。
高频信号或大信号应用(如高速光通信、脉冲激光探测)中,输出端TVS可能频繁触发,导致发热。
4. 发热的影响与风险
短期发热:
短暂过压事件中,TVS的发热通常不会导致损坏,因为TVS设计有瞬态功率承受能力(如单次脉冲功率
)。长期发热:
TVS过热损坏(如开路或短路)。
邻近元件(如运放、光电二极管)因温度升高而性能下降或损坏。
若TVS持续导通(如电源故障或系统设计缺陷),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5. 如何避免或减少TVS发热?
合理选择TVS参数:
击穿电压(:略高于系统正常工作电压,避免误触发。 )
钳位电压(:尽可能低,以减少功耗。 )
脉冲功率(:根据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过压能量选择。 )
优化电路设计:
在输入端,增加滤波电容或限流电阻,减少ESD或过压对TVS的冲击。
在输出端,确保反馈网络稳定,避免输出电压异常波动。
散热设计:
对高频或大功率应用,选择封装散热性能更好的TVS(如SMA、DO-218AB等)。
在PCB布局中,为TVS预留散热焊盘或热过孔。
6.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1:光电二极管输入端TVS
光电二极管输出电流为10μA,跨阻放大器增益为10kΩ,输出电压为100mV。
若输入端TVS击穿电压为10V,正常工作时不会触发,发热可忽略。
若发生ESD事件,输入电压瞬间升至100V,TVS导通并钳位至10V,功耗为
。若 为1A(短暂脉冲),功耗为90W,但TVS的 可能为1500W(如SMAJ10A),因此不会损坏。案例2:输出端TVS
跨阻放大器输出电压范围为-5V~+5V,输出端TVS击穿电压为±7V。
若反馈网络不稳定导致输出电压瞬态升至10V,TVS导通并钳位至7V,功耗为
。若 为100mA,功耗为0.3W,长期发热可能导致TVS过热。
7. 结论
瞬态二极管在跨阻放大器中通常不会发热,但在过压事件触发钳位时会发热。
发热风险取决于过压事件的频率、持续时间和能量:
低频、短暂过压:发热可忽略。
高频、持续过压:发热显著,需优化设计。
建议:
选择合适的TVS参数,确保其能承受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过压能量。
优化电路设计,减少过压事件的发生概率。
对高风险应用,增加散热设计或监测TVS温度。
总结:瞬态二极管在跨阻放大器中的发热是可控的,但需通过合理设计和参数选择来避免长期过热风险。
责任编辑:Pan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