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抑制器有哪些常见的失效模式


ESD(静电放电)抑制器在保护电子系统免受静电损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它们也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失效。以下是ESD抑制器常见的失效模式:
一、突发性完全失效
热失效:
当ESD发生时,局部产生的大电流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量,可能导致金属互连线熔化、芯片出现热斑或二次击穿。
典型表现为开路、短路以及电参数严重漂移。
电失效:
施加在栅氧化层上的电压形成的电场强度可能大于其介电强度,导致介质击穿或表面击穿。
表现为器件性能突然劣化,失去规定功能。
二、潜在性缓慢失效
时间依赖性失效:
在多次静电放电脉冲的作用下,元器件内部可能逐渐积累损伤,导致电参数逐渐劣化。
表现为器件的使用寿命缩短,或者原本不会使器件损伤的小脉冲却导致器件失效。
局部损伤:
介质的局部损伤,如栅氧化层的局部击穿,可能伴随漏电流增加、阈值电压漂移和功率容量下降等。
这些变化在外观上可能无法看出,但会影响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翻转失效
逻辑电路翻转:
某些逻辑电路在正常运行中可能因静电放电的电磁辐射而导致原来记忆状态发生翻转。
表现为信息的丢失或功能暂时变化,没有明显的硬损伤发生。
电磁干扰:
ESD干扰可通过传导或辐射等耦合路径进入电子设备中,导致通信系统故障、画面显示异常、系统复位、时钟信号抖动等现象。
四、其他失效模式
封装损伤:
ESD抑制器的封装在遭受静电放电时可能受到损伤,导致内部电路短路或开路。
连接问题:
ESD抑制器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可能因焊接不良、接触不良等原因而失效。
五、总结与预防措施
总结:
ESD抑制器的失效模式包括突发性完全失效、潜在性缓慢失效、翻转失效以及其他失效模式。这些失效模式可能导致器件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甚至完全失效。
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ESD抑制器型号和规格,确保其能够承受预期的静电放电水平。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加强静电防护措施,如使用防静电工作服、手腕带、导电鞋和地垫等。
对ESD抑制器进行定期检测和测试,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失效问题。
综上所述,了解并预防ESD抑制器的失效模式对于确保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Pan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