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的自主水下机器人首次完成北极海底科学考察


原标题:我国研发的自主水下机器人首次完成北极海底科学考察
我国研发的自主水下机器人首次完成北极海底科学考察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成就,以下是关于此次考察的详细情况:
一、考察背景与意义
背景:此次考察是在我国第12次北极科考中进行的,标志着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极地科考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意义: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近海底科考应用,其成功下潜为我国不断深化对北极洋中脊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及地质过程的探索和认知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同时也为我国深度参与北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二、自主水下机器人介绍
名称:“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4500”)。
研发单位: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
技术特点:“探索4500”具备在北极冰区良好的低温环境适应能力、高纬度高精度导航性能、密集冰区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和洋中脊近海底精细探测能力。为了参加此次北极科考,科研团队对“探索4500”进行了环境适应性、高纬度导航、海底探测、故障应急处理等技术升级与改造,并开展了湖海验证工作,全面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三、考察过程与成果
过程:在科考过程中,“探索4500”成功完成了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的科学考察任务。针对北极科考工作区高密集度海冰覆盖的特点,科研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声学遥控和自动导引相融合的冰下回收技术,克服了海冰快速移动和回收海域面积狭小给水下机器人回收带来的挑战,确保水下机器人在密集海冰覆盖区的北极高纬度海域连续下潜成功,并全部安全回收。
成果:“探索4500”在科考应用中成功获取了近底高分辨多波束、水文及磁力数据,为超慢速扩张的加克洋中脊地形地貌、岩浆与热液活动等北极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最为先进的探测技术手段。这些数据的获取为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影响与展望
影响:“探索4500”在北极科考中的成功应用,不仅开创了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科考应用的先例,也提升了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话语权。同时,这一成果也展示了我国在水下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我国也将继续加大在极地海洋装备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极地自主探测装备的科考能力。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