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卖盘信息
BOM询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资讯 >业界动态 > 中兴手机怎么了?曾经与华为争第一

中兴手机怎么了?曾经与华为争第一

2016-09-29
类别:业界动态
eye 221
文章创建人 拍明


曾几何时,中国国产手机几乎可以用“中华酷联”一言以蔽之。但如今,只有华为还依然保持着强劲势头,而其它三巨头则渐渐脱离了人们的视线。尤让我们不解的是,与华为一同起步且实力相当的中兴,为何在手机市场接连败下阵来?

  最新数据可谓骇人。前不久,市场研究公司赛诺公布了2016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TOP20品牌销量报告,华为继续稳坐榜首,而曾经可以与其一争高下的中兴已被挤出十名开外,甚至被联想lephone、小辣椒等二三线的品牌超越,销量仅仅290万台。


  关于中兴手机的式微,其终端CEO曾学忠认为主要存在两点失误:第一,战略失误,没有提前洞察到消费者转换趋势和渠道转换趋势,错过两个风口;第二,固有的管控模式、品牌等短板,没有得到充分提升。

  曾学忠的反思是正确的,也是诚恳的,但仅仅这两点来作分析,可能还远远不够。事实上,不管是功能机还是智能手机时代,中兴都走在了同行的前头,甚至是一路领先的。依靠强大的运营商优势,中兴得以迅速占领市场。但在国产手机迅速发展得这几年,中兴似乎有些“不思进取”,逐渐偏离了道路。


成也运营商,败也运营商


  功能机时代的王者自不用提,当智能手机在中国兴起之初,中兴和华为也称得上是开疆拓土的功臣。两者的成功都得益于运营商渠道,但之后二者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最终决定了今天的格局。


  如果说中兴和运营商是“穿同一条裤子”的也不过分。据公开资料显示,中移动占中兴通讯0.46%的股份,在供应链与物流等领域,中兴与三大运营商的合作极为紧密。依靠运营商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兴2011年推出的神机Blade880销量突破千万,中兴智能手机也因此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第四的手机品牌。


  很快,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就日益显现,对运营商的过度依赖,让中兴进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虽然与运营商合作容易起量,但这也意味着中兴必须要长期走低端便宜的路线。在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时代,与动辄数千元的三星、苹果相比,千元左右的中兴手机对普通消费者的确具有诱惑力。但这种模式不会维持太久,随着国内用户的消费升级,精品意识不强必然会成为最大的劣势。


  迫于形势,华为、酷派纷纷跳出运营商这潭深水,而中兴却像是一只温水中的青蛙无动于衷。于是,当OPPO、VIVO、魅族、小米以开放市场和电商渠道冲杀进来之时,中兴突然危机四伏,而其长期以来形成了廉价、低端的品牌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要想在打入高端市场,实在是非常困难。


  匆忙转型,却乱了阵脚


  2012年第二季度,中兴开始向高端市场转型,但固化的低端品牌形象成了它最大的绊脚石。与众多国产中高端品牌相比,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资金方面,中兴都是有领先优势的。但是,从低端迅速跳到高端,用力过猛、跨度之大还是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2013年,中兴推出高端的手机子品牌“努比亚”,证明了中兴还是有能力做出不错的手机的。错误的是,中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给出了一个足以致残的价位。据了解,首款Nubia Z5硬件配置在当时都是顶级的,但其定价也相当大胆:普通版接近3500元,钛金属版更是高达7800元,这无疑是要挑战苹果和三星的权威。


  但是要想挑战三星和苹果谈何容易,毕竟这是一个靠实力说的市场,中兴无论是品牌、软硬一体化布局、供应链议价能力、还是芯片等核心技术积累,都无法与前两者相提并论。如此一来,努比亚的市场反应一直不温不火、有价无市,让人唏嘘不已。


  为了能够更好地迎合市场,中兴对终端业务做了大幅调整。在努比亚退出之后,大Q、红牛、青漾、星星一号、天机等多个子品牌产品也相继而出。但是,短时间内众多品牌的出现,也导致了用户对其品牌记忆点的模糊,在一片红海的智能机市场,影响力十分有限。


  不得不说,中兴手机在产品定位上是存在问题的。在近百款手机中,产品之间的界限、差别十分模糊。加上品牌冗杂,消费者的辨识度不高,市场形势非常不乐观。相比之下,华为则做的就非常好了:华为手机主打中高端市场,子品牌则荣耀主攻低端市场。


  不温不火的营销,最终败下阵来


  近年来,智能手机在硬件技术创新方面已经触及了天花板,而渠道和营销变成了重要的竞争战场,各个手机商对渠道的投入也不断加大。OPPO和VIVO大打广告+渠道分销,小米依靠互联网营销,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反思运营商模式的弊端之后,中兴也加大了对渠道的投入,与友商的高调、张扬相比,中兴的营销却相对保守和内敛。在中兴内部,也曾大喊口号向小米学习,但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的得以实施。


  小米的成功赶上了智能机人口红利和社交平台红利期,顺应了历史的大潮流。但这种成功却是不可复制的,长期采取捆绑渠道的中兴无论是在工艺设计还是核心系统方面,都难以形成像“小米粉丝”为中心的用户价值生态体系。


  曾学忠也承认,除了和运营商合作可以玩得风生水起外,中兴在玩渠道方面其实并不擅长。2016是中兴的“门店年”,面对线下市场的升温,中兴计划建设3000~4000家门店,而这种迟到的重金投入,无疑也是一场巨大的赌 博。


  智能手机的风口一直没有停下,但中兴这头“猪”还是重重地掉在了地上,这是每个手机商都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中兴手机简介


中兴手机于1998年开始从事手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全球少数有能力研发、制造2G、3G、3.5G、4G全系列终端产品的高科技企业之一,能够根据运营商的网络特点和业务特点,提供手机、移动宽带终端、家庭桌面式融合终端等全系列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致力于成为全球运营商的最佳定制终端合作伙伴。

中兴通讯跻身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中兴手机已销往全球一百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已有200多家主要运营商成为中兴手机合作伙伴,智能终端产品突破欧美日等高端战略市场。

主要产品

中兴通讯手机生产部拥有多条现代化生产线,可制造2G、3G、3.5G、4G、手机、无线网卡、监控器、无线固话等九大品类全系列移动终端。

最新旗舰产品

2013年,中兴高端旗舰系列Grand的两名重磅成员Grand Memo、Grand S陆续发布。中兴Grand Memo移动版是为中兴手机15周年庆典推出的高端纪念款手机,完美彰显出中兴高端系列产品“4S”(纤薄slim、速度speed、安全safe和大屏screen)的产品理念,TD版Grand Memo厚度仅8.5mm,在当下大屏手机中鲜有这样的卡片级纤薄身段,即使拥有5.7英寸高清巨屏,也不乏精巧的质感。OGS全贴合IPS高清分辨率屏幕在播放视频、游戏娱乐时能立即给人“大”而不同的绝佳视觉感受。此外,该机还搭载主频为1.5GHz 的NVIDIA Tegra 3四核处理器、12个NVIDIA® GeForce® GPU核心、1300万单反级别的主摄像头、杜比数字+音效技术等均为用户提供了得以畅享戏、影、歌三栖娱乐的超级硬件平台,而中兴独有的“掌心管家”安全应用彻底为用户解决了智能手机的安全之忧,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中兴Grand Memo拥有2G RAM和32G ROM的超大空间,内置的智能省电核心再加上3200mAh的超大容量电池,使高性能、高续航和低功耗得以完美整合,为用户提供自在由心的娱乐体验。


Grand s搭载1.5Ghz主频四核,具备极速的运行能力,5.0英寸FHD全高清触控屏可支持1920×1080像素的高分辨率和提供440ppi的高精像素密度。在设计上整机采用Uni-body一体化设计,机身最薄处仅有6.9毫米,特有3.14毫米窄边框设计,人体工程微弧曲面使得握感舒适,Grand S的设计斩获2013 iF国际设计大奖,获得国际设计大师认可。


售后服务

中兴手机售后服务体系自2003年投建以来,秉承中兴通讯20多年自主创新、稳健成长的深厚底蕴,以“专业、规范、便捷”为服务目标,精心创建了国内“掌心服务”和国际“Hearty service”服务品牌形象,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优化、积淀,现已集“全球化售后服务网络、规范的售后渠道管理、专业的售后技术研发、高效的售后物流运作、智能的ECC信息平台、先进的客户呼叫中心”于一体的售后服务系统。

中兴手机已经在全球建立5个手机呼叫中心:中国、印度(覆盖印度和美国)、印尼、巴西、澳大利亚,实现客户呼入咨询服务、客户投诉处理、回访客户进行满意度监控、市场情况调研、增值服务(例如网上商城)等。同时,第6个欧洲手机呼叫中心已在建设中。

中兴手机呼叫中心自2003年投运以来,连续荣获“中国客户关怀80强” 、“中国最佳客户服务中心30强”、“最佳客户服务管理团队奖”、“最佳客户热线中心(消费者市场服务)奖”;“中国最佳服务管理奖”等多个奖项。并在国内率先推出视频呼叫服务,配备专业的客服人员,为用户提供TD视频体验服务。



责任编辑:Davia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