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PMSM实现全速范围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混合控制策略研究


原标题:对于PMSM实现全速范围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混合控制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永磁同步电机(PMSM)因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快速响应特性,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工业驱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传统PMSM控制依赖机械式位置传感器(如编码器、旋转变压器),但传感器增加了系统成本、体积和复杂性,且在极端工况下易失效。因此,全速范围无传感器控制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旨在通过算法估算转子位置和速度,替代物理传感器。
二、混合控制策略的核心思想
全速范围无传感器控制需解决两大挑战:
低速区(0-10%额定转速):电机反电动势微弱,难以通过反电动势法估算位置。
高速区(>50%额定转速):高频信号注入法易受噪声干扰,估算精度下降。
混合控制策略通过结合多种方法的优势,实现全速域覆盖:
低速区:采用高频信号注入法(如高频旋转电压注入、脉振高频电压注入),利用电机凸极效应估算转子位置。
中高速区: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法(MRAS)、滑模观测器(SMO)或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基于电机数学模型估算位置和速度。
过渡区:设计平滑切换机制(如加权平均法、模糊逻辑切换),避免控制策略切换时的抖振。
三、关键技术与方法
高频信号注入法
原理:在定子绕组中注入高频电压信号,通过检测电流响应提取转子位置信息。
改进:采用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结合二阶广义积分器(SOGI)和锁相环(PLL),减少滤波器使用,降低相位滞后。
滑模观测器(SMO)
原理:基于电机反电动势模型,设计滑模面,通过非线性切换函数估算转子位置。
改进:引入自适应律调整滑模增益,缓解抖振问题;结合扩展反电动势模型,提升低速性能。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MRAS)
原理:构建参考模型和可调模型,通过比较两者输出误差,自适应调整可调模型参数,实现位置估算。
改进:采用Popov超稳定性理论设计自适应律,确保系统稳定收敛。
混合策略切换机制
加权平均法:根据转速动态调整各算法权重,实现平滑过渡。
模糊逻辑切换:基于转速、负载等参数,利用模糊规则选择最优控制策略。
四、研究现状与挑战
现有成果:
文献提出了一种结合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和滑模观测器的混合策略,通过加权平均法实现转速区间切换,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全速域控制的有效性。
另有研究采用虚拟电感法平滑切换低速I-F控制与高速反电动势模型法,解决了控制结构差异导致的振荡问题。
挑战:
低速区估算精度:高频信号注入法对电机参数敏感,需进一步优化信号处理和参数辨识。
高速区抗干扰能力:模型法依赖电机模型精度,需增强对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的鲁棒性。
切换区抖振:混合策略切换时易产生抖振,需设计更平滑的过渡机制。
五、未来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融合:结合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算法,提升非线性系统建模和参数辨识能力。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考虑电机温度、磁饱和等因素对控制性能的影响,实现更精确的估算。
硬件在环测试:通过实时仿真平台验证混合控制策略在实际工况下的性能。
六、结论
PMSM全速范围无传感器混合控制策略通过结合高频信号注入法、滑模观测器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法等,实现了从静止到额定转速的全速域控制。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算法鲁棒性、切换平滑性和估算精度,推动无传感器控制在高性能驱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