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器件结温和壳顶温度一样吗?


原标题:功率器件结温和壳顶温度一样吗?
结论:功率器件的结温(Junction Temperature, Tj)与壳顶温度(Case Temperature, Tc)通常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热阻(Rθjc)导致的温差。理解这一差异对器件可靠性设计至关重要。
一、核心概念定义
结温(Tj)
定义:功率器件内部PN结的实际温度,直接影响器件的电学性能和寿命。
关键性:超过最大结温(如SiC MOSFET通常为175℃)会导致器件失效(如栅氧化层击穿、热失控)。
壳顶温度(Tc)
定义:器件外壳表面(通常为封装顶部)的温度,可通过热电偶或红外热像仪测量。
局限性:仅反映外壳局部温度,无法直接表征内部结温。
热阻(Rθjc)
定义:结温与壳温之间的热阻抗(单位:℃/W),由器件封装结构决定。
公式:
二、结温与壳温差异的成因
热传导路径
热量从PN结(Tj)通过封装材料(如陶瓷、塑料)传导至外壳(Tc),过程中存在热阻(Rθjc)。
类比:如同热水通过保温杯(封装)传递到杯壁(外壳),杯壁温度始终低于水温。
封装结构影响
TO-247封装:Rθjc ≈ 0.5℃/W(大功率IGBT常用)。
DFN8×8封装:Rθjc ≈ 2℃/W(小型MOSFET)。
规律:封装体积越小、热传导路径越长,Rθjc越大,结温与壳温差值越显著。
瞬态与稳态差异
瞬态热响应:器件通电瞬间,结温上升速度快于壳温(因封装热容),导致动态温差更大。
稳态热平衡:长时间工作后,结温与壳温达到稳定差值(ΔT = P × Rθjc)。
三、典型案例与数据对比
器件型号 | 封装 | 功耗 (P) | Rθjc | ΔT = P × Rθjc | 实测数据 |
---|---|---|---|---|---|
Infineon IKW40N120T2 | TO-247 | 50W | 0.5℃/W | 25℃ | Tj=125℃, Tc=100℃(ΔT=25℃) |
STMicro VNQ7050AJ | PowerSO-36 | 10W | 2℃/W | 20℃ | Tj=85℃, Tc=65℃(ΔT=20℃) |
Wolfspeed C3M0075120K | TO-247-4L | 75W | 0.3℃/W | 22.5℃ | Tj=150℃, Tc=127.5℃(ΔT=22.5℃) |
关键结论:
即使壳温(Tc)未超限(如<100℃),结温(Tj)仍可能因高功耗(P)和高热阻(Rθjc)而超标。
设计安全裕量:通常要求结温低于最大额定值10~20℃(如SiC器件最大175℃,设计时Tj≤155℃)。
四、测量与评估方法
结温间接测量
示例:SiC MOSFET的Vth每升高1℃,下降约2~3mV。
热敏参数法:利用器件的Vth(阈值电压)或Rds(on)(导通电阻)与温度的线性关系反推Tj。
红外热像仪:仅能测量外壳温度(Tc),需结合热阻模型估算Tj。
热仿真工具
使用ANSYS Icepak、FloTHERM等软件,输入Rθjc、P、散热条件等参数,模拟Tj分布。
热电偶测试
将K型热电偶粘贴至器件外壳(Tc),同时通过热敏参数推算Tj,验证ΔT是否符合规格书。
五、设计优化建议
降低Rθjc
选择低热阻封装(如直接铜键合DBC封装,Rθjc<0.1℃/W)。
采用双面散热封装(如TO-263-7L),增加散热路径。
强化散热
增加散热器面积或使用热界面材料(TIM,如导热硅脂、相变材料)。
示例:在TO-247器件与散热器间涂抹0.5mm厚导热硅脂(热阻≈0.1℃·cm²/W),可降低ΔT约5~10℃。
动态热管理
结合电流检测与温度监测,实时调整PWM占空比或降额使用。
六、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误区1:壳温达标即结温安全
风险:高功耗下ΔT可能使Tj超标。
对策:始终通过Rθjc计算Tj,或采用热仿真验证。
误区2:热阻数据可忽略瞬态效应
真相:瞬态热阻(Zθjc)与脉冲宽度相关,需查阅规格书中的瞬态热阻曲线。
误区3:散热设计仅关注稳态
风险:启动或负载突变时,结温可能瞬时超标。
对策:设计时考虑瞬态热冲击,预留安全裕量。
七、总结:结温与壳温的关系公式
Tj:需严格控制在器件规格书范围内(如SiC器件≤175℃)。
Tc:可通过热电偶或红外测量,但仅为参考。
P:需精确计算器件功耗(包括导通损耗、开关损耗)。
Rθjc:由封装决定,需查阅规格书或通过热阻测试获取。
设计原则:
“壳温可测,结温必算”——始终通过热阻模型验证结温,而非仅依赖壳温测量。
“动态降额,稳态冗余”——瞬态工况下降额使用,稳态时保留10~20℃安全裕量。
通过理解结温与壳温的差异,可避免因热设计不足导致的器件失效,尤其在电动汽车、光伏逆变器等高可靠性应用中。
责任编辑:David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