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曝光:搭载满血24核Mali-G78 GPU


原标题:华为麒麟9000曝光:搭载满血24核Mali-G78 GPU
一、麒麟9000 GPU核心参数与架构
规格亮点
24核Mali-G78 GPU:全球首款商用24核ARM Mali-G78架构,较前代麒麟990的16核Mali-G76提升50%核心数。
频率与能效:主频达759MHz(部分测试显示峰值813MHz),采用台积电5nm工艺,能效比提升30%(对比7nm制程)。
架构升级
Valhall 2.0架构:Mali-G78基于ARM最新Valhall架构,支持ASTC(自适应可伸缩纹理压缩)、FSR(灵活着色率)等图形技术,提升纹理渲染效率。
异步计算优化:支持GPU与NPU协同计算,在AI图像处理(如超分、降噪)中降低CPU负载。
二、性能对比与实测数据
理论跑分
GFXBench 5.0:
测试场景 麒麟9000(24核) 骁龙888(Adreno 660) 苹果A14(4核GPU) Aztec Ruins(1440p) 59fps 54fps 63fps Manhattan 3.1.1 122fps 117fps 137fps 结论:麒麟9000 GPU性能接近苹果A14,但能耗控制更优(24核对比4核,功耗仅高15%)。
游戏实测
麒麟9000:复杂场景帧率稳定在45-50fps,骁龙888波动至35-40fps。
麒麟9000:平均帧率58.3fps,功耗6.2W(机身温度42℃)。
骁龙888:平均帧率55.1fps,功耗7.8W(机身温度46℃)。
《原神》60帧模式:
《崩坏:星穹铁道》:
三、技术突破与行业意义
国产GPU设计里程碑
高通Adreno GPU依赖闭源驱动,生态封闭;
联发科G90T/天玑系列GPU性能较弱(如天玑1200的Mali-G77 MC9)。
自研IP协同:麒麟9000 GPU与华为自研达芬奇NPU、Kirin ISP深度耦合,在视频HDR渲染、AI画质增强(如MEMC动态补偿)中实现端到端优化。
对比竞品:
能效比优势
5nm工艺红利:24核Mali-G78在同等性能下功耗较骁龙888低20%,缓解手机发热问题。
动态调频技术:通过AI预测负载,实时调整GPU核心频率,避免持续高功耗。
对华为生态的支撑
鸿蒙OS图形加速:GPU与HarmonyOS的分布式图形框架协同,提升多设备(如平板、智慧屏)间图形渲染效率。
VR/AR应用:支持8K 360°视频解码、6DoF空间定位,满足华为VR Glass 2等设备需求。
四、市场挑战与用户建议
现存问题
驱动更新滞后:因制裁导致ARM V9架构授权受限,后续GPU升级(如Mali-G715)可能受阻。
散热限制:高负载场景下(如连续3小时《原神》),机身温度仍可能突破45℃。
用户选购建议
游戏党首选:麒麟9000机型(如华为Mate 40 Pro、P50 Pro)在《原神》《崩坏3》等游戏中表现优于同期安卓旗舰。
非游戏用户:若侧重拍照、系统流畅度,可考虑同价位骁龙8 Gen1机型(如小米12S Ultra),但需忍受更高发热。
二手市场价值
麒麟9000机型因稀缺性(受制裁停产),二手价格较首发价溢价30%-50%(如Mate 40 Pro+二手价超8000元)。
五、技术对比与行业趋势
维度 | 麒麟9000(Mali-G78) | 骁龙8 Gen2(Adreno 740) | 苹果A16(5核GPU) |
---|---|---|---|
核心数 | 24核 | 1核(Adreno为单核架构) | 5核 |
制程 | 5nm | 4nm(台积电N4P) | 4nm(台积电N4) |
峰值功耗 | 8.5W | 11W | 7.2W |
光线追踪 | 软支持(需游戏适配) | 硬件级RT Core | 硬件级RT Core |
行业趋势:
混合架构:未来GPU可能融合传统渲染单元与AI加速单元(如AMD RDNA3的CDNA架构)。
统一内存:苹果M2芯片已实现GPU与CPU共享统一内存池,降低数据传输延迟。
六、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麒麟9000的24核Mali-G78 GPU是华为在制裁下的技术巅峰之作,性能接近苹果A14,能效比优于骁龙888,但长期升级潜力受限。
适合追求极致游戏体验、华为生态协同的用户,但需接受二手溢价与散热短板。
未来展望
华为自研GPU:若制裁解除,华为可能推出基于自研架构的GPU(如“灵犀”系列),对标高通Adreno。
光追普及:下一代麒麟芯片或通过软件方案实现光线追踪,提升游戏画质。
最终建议:
游戏玩家:优先选择麒麟9000机型,但需搭配散热背夹。
普通用户:若预算有限,可考虑骁龙870/天玑8100机型,性价比更高。
长期持有:麒麟9000机型因稀缺性保值率高,适合收藏或作为备用机。
通过以上分析,用户可清晰了解麒麟9000 GPU的技术优势与适用场景,结合自身需求做出理性选择。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