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入股芯片制造商“华大北斗” 持股比例6.93%


原标题:比亚迪入股芯片制造商“华大北斗” 持股比例6.93%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信息
投资详情
国内高精度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芯片龙头,核心产品为“北斗三号”多模导航芯片。
2022年营收超8亿元,车载芯片市占率达28%(仅次于高通、联发科)。
时间:2023年Q3(具体月份未公开)
持股比例:6.93%(通过旗下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或“比亚迪投资”完成)
华大北斗背景:
双方合作基础
比亚迪自研车载芯片(IGBT、MCU)与华大北斗的定位芯片形成“动力+感知”双闭环。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如DiPilot 4.0)对高精度定位需求激增。
华大北斗:提供厘米级定位精度芯片(支持北斗/GPS/GLONASS多模),可优化比亚迪L2+级自动驾驶性能。
技术互补性:
产业链协同:
二、战略意图:比亚迪的“车规级芯片”拼图
补足自动驾驶短板
高速领航辅助(NOA):复杂路况下的车道保持、匝道通行。
城市自动驾驶(L4预研):高精度地图匹配、V2X车路协同。
高精度定位需求:L3级自动驾驶需亚米级定位精度(传统GPS误差>5米),华大北斗芯片可将误差缩小至0.5米。
应用场景:
降低供应链风险
国产替代:减少对国外芯片(如高通Snapdragon Ride、英伟达Orin)的依赖,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成本优化:自研+投资模式可降低芯片采购成本(预计单车成本下降15%)。
生态布局
比亚迪“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需高精度定位芯片支持车身姿态实时调整。
“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计划2024年量产,华大北斗芯片将作为核心传感器之一。
三、华大北斗技术优势与行业地位
核心技术指标
参数 华大北斗HD9300系列 高通骁龙Ride平台 联发科MT8666 定位精度 厘米级(RTK模式) 米级(L1/L5双频) 亚米级 工作温度范围 -40℃~105℃(车规级) -20℃~85℃ -20℃~85℃ 功耗 0.8W(典型值) 1.5W 1.2W 价格 20 35 30 市场竞争力
农机自动驾驶(占华大北斗营收15%)、无人机(大疆合作)。
已配套比亚迪汉EV、腾势D9等车型,2023年Q3出货量超120万片。
对标产品:高通SA8155P(定位模块需外购,成本增加40%)。
车载领域:
行业应用:
四、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对汽车产业链的影响
国产芯片替代加速:比亚迪与华大北斗的协同或推动更多车企采用国产定位芯片(如长安、吉利已启动测试)。
技术标准制定:比亚迪可能参与北斗三号车载芯片标准制定,巩固行业话语权。
竞争态势
紫光展锐:主攻中低端车载芯片,与华大北斗形成差异化竞争。
华为海思:聚焦5G+卫星通信融合芯片,暂未直接涉足高精度定位领域。
国际厂商:高通、英伟达面临中国本土化竞争压力,需调整价格策略。
国内厂商:
五、用户与市场价值
消费者受益点
自动驾驶安全性提升:高精度定位可减少车道偏离、匝道误入等风险。
功能扩展:支持厘米级泊车、AR导航等创新功能。
财务影响
比亚迪:预计2024年因芯片自供节省成本超5亿元,毛利率提升0.8%。
华大北斗:比亚迪订单占其2024年预期营收的18%,估值或突破120亿元。
六、风险与挑战
技术风险
多频点信号干扰(如城市峡谷、隧道)可能导致定位精度下降,需联合优化算法。
市场风险
华为、小米等跨界玩家可能通过并购进入高精度定位芯片领域,加剧竞争。
七、总结与结论
战略意义
比亚迪入股华大北斗是“垂直整合”战略的关键一步,通过掌控高精度定位芯片,强化智能驾驶核心竞争力。
行业影响
推动国产汽车芯片自给率提升,预计2025年车载定位芯片国产化率从35%提升至55%。
用户建议
购车决策:优先选择搭载华大北斗芯片的车型(如比亚迪汉EV冠军版),可获得更精准的导航与驾驶辅助体验。
投资参考:华大北斗或成为下一阶段半导体投资热点,建议关注其IPO进展(预计2025年启动)。
通过以上分析,比亚迪入股华大北斗不仅是一次财务投资,更是其构建“芯片-算法-整车”闭环生态的核心举措,将重塑智能汽车产业链竞争格局。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