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人体心率检测电路设计


原标题:非接触人体心率检测电路设计
一、核心需求与技术选择
目标:
通过非接触方式(光学或振动)实现心率检测,兼顾精度、实时性与低功耗。
技术路线:
光电容积脉搏波(PPG)法:主流方案,技术成熟,精度高,适合穿戴设备。
压电/加速度计(BCG)法:辅助方案,抗光干扰,适合睡眠监测。
毫米波雷达(MMW)法:高端方案,完全非接触,但成本高、算法复杂。
推荐:优先PPG法,复杂场景可结合BCG法。
二、电路设计关键模块
光源驱动模块
恒流源驱动,确保光强稳定,避免电流波动引入噪声。
绿光LED(530nm):适合浅肤色,穿透性适中。
红外LED(940nm):适合深肤色或暗光环境,抗环境光干扰。
光源选择:
驱动方式:
光电接收与信号调理模块
带通滤波器(0.5Hz~5Hz):滤除低频呼吸信号和高频噪声,保留心率频段。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动态调整信号幅度,适应不同肤色和光照条件。
使用跨阻放大器(TIA)将PD的微弱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
高灵敏度硅光电二极管(PD),响应波长匹配光源。
光电传感器:
信号转换:
滤波与放大:
环境光抑制模块
使用双PD结构,一个接收反射光信号,一个接收环境光信号,通过差分运算消除干扰。
LED驱动与PD采样同步,仅在LED点亮时采样信号,避免环境光干扰。
同步检测:
差分输入:
ADC与微控制器(MCU)处理模块
数字滤波(如移动平均、小波变换)进一步抑制噪声。
峰值检测或FFT分析提取心率周期。
蓝牙/Wi-Fi模块实现数据传输。
高分辨率(≥16位)、高采样率(≥250Hz)的ADC,确保信号细节不丢失。
ADC选择:
MCU功能:
三、优化与抗干扰设计
光源与接收器布局:
光源与PD尽量靠近,减少光路损失。
采用遮光罩或黑色硅胶封装,避免外界光漏入。
运动伪影抑制:
结合加速度计检测运动状态,动态调整滤波参数或标记无效数据。
温度补偿:
温度变化会影响LED光强和PD灵敏度,需通过负反馈或校准算法补偿。
四、低成本与低功耗实现
器件选型:
选择集成度高、功耗低的芯片(如TI的AFE4404集成PPG前端)。
使用低功耗MCU(如STM32L系列)和LDO稳压器。
工作模式优化:
周期性唤醒检测,其余时间进入休眠模式。
动态调整LED电流和ADC采样率,平衡功耗与精度。
五、测试与验证
实验室测试:
使用信号发生器模拟PPG信号,验证电路带宽和增益。
在不同光照(暗室、日光灯、阳光)和肤色(浅、中、深)下测试抗干扰能力。
实际场景测试:
招募志愿者测试心率检测准确性,对比ECG设备数据。
长时间运行测试稳定性(如连续工作72小时)。
六、总结与扩展方向
当前方案优势:
PPG法结合环境光抑制和自适应滤波,可实现高精度非接触心率检测。
未来优化方向:
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无效数据(如运动伪影)。
探索多模态融合(PPG+BCG+MMW),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
通过以上设计,可实现一款低成本、高精度、低功耗的非接触心率检测电路,适用于智能手表、健康监测仪等设备。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