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模超2万亿 工业互联网迎落地加速期


原标题:产业规模超2万亿 工业互联网迎落地加速期
一、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现状与增长动力
规模突破2万亿的支撑因素
政策驱动: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工业互联网列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各地政府出台超百项专项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技术成熟:5G、边缘计算、AIoT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工业互联网从“试点示范”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企业需求: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供应链波动等挑战,工业互联网可实现降本增效(如设备利用率提升20%-30%)。
细分领域增长亮点
领域 市场规模(2023年) 增长驱动力 工业软件 约6000亿元 国产替代加速(如CAD、MES软件) 工业物联网 约5000亿元 设备连接数爆发(2023年超1.2亿台) 工业大数据 约3000亿元 预测性维护、供应链优化需求激增 工业安全 约1500亿元 勒索软件攻击频发,企业安全投入翻倍
二、工业互联网落地加速的三大核心趋势
从“单点应用”到“全场景赋能”
早期阶段:企业仅在质检、仓储等单一环节部署工业互联网(如某家电企业通过AI质检降低次品率30%)。
当前阶段:头部企业(如三一重工、海尔)构建全流程数字化体系,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链协同。
从“大企业主导”到“中小企业普惠”
轻量化SaaS工具:如腾讯WeMake、阿里云supET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年费低于10万元)。
共享制造平台:地方政府牵头建设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浙江“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超10万家中小企业)。
痛点:中小企业因资金、技术不足,数字化转型滞后。
解决方案:
从“国内竞争”到“全球布局”
树根互联:为德国工业巨头克拉斯(CLAAS)提供农机远程运维服务,覆盖欧洲20国。
卡奥斯:与泰国企业共建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输出中国标准。
出海案例:
三、工业互联网落地的关键挑战与突破路径
技术层面:数据孤岛与标准缺失
统一标准:工信部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已建成5大国家顶级节点。
边缘计算:在工厂侧部署边缘网关,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如华为FusionPlant平台)。
问题:工厂内设备协议不统一(如OPC UA、Modbus混用),导致数据难以互通。
解决方案:
成本层面:投入高、回报周期长
政府补贴:如深圳对工业互联网项目给予最高30%的补贴。
金融创新:银行推出“数字贷”产品(如工行“工业互联网贷”),以数据资产抵押放款。
数据: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平均成本约200万元,回报周期需3-5年。
对策:
人才层面:复合型人才短缺
产教融合: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如西门子与同济大学合作培养“工业4.0工程师”)。
在线教育:平台推出工业互联网课程(如网易云课堂“工业互联网工程师认证”)。
缺口: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需求超500万,但高校培养规模不足10万/年。
应对:
四、未来展望:2025年工业互联网的三大目标
规模与渗透率
产业规模突破3万亿元,重点行业(如汽车、电子)渗透率超50%。
技术突破
5G全连接工厂:实现设备100%联网,时延<10ms。
数字孪生普及:超30%大型企业部署数字孪生系统(如西门子数字孪生平台已服务全球超1万家企业)。
生态构建
形成“平台+解决方案+安全”的完整生态,培育10家以上千亿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五、结论:工业互联网的“中国模式”正在形成
中国工业互联网通过政策引导、技术突破、生态共建,已走出一条区别于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的特色道路。未来,工业互联网将深度融入新型工业化进程,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建议:
企业:优先布局设备联网、数据治理、AI质检等高ROI场景,避免盲目追求“全栈数字化”。
投资者:关注工业软件、工业安全、边缘计算等细分领域龙头(如中控技术、启明星辰)。
政府:加快标识解析体系、工业大数据交易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
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落地,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的产业变革。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数据、图表等来源于网络引用或其他公开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发表出处。若版权所有方对本文的引用持有异议,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本方将及时处理。
2、本文的引用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目的。
3、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拍明芯城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阅读本文后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基于自主意愿和独立判断做出的,请读者明确相关结果。
4、如需转载本方拥有版权的文章,请联系拍明芯城(marketing@iczoom.com)注明“转载原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拍明芯城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拍明芯城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